教育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谈 >> 正文

早在35年前,王庭槐等医学生就撰文倡导新型医患关系啦!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3-20 [来源]: [浏览次数]:


点赞可亲可敬的王庭槐校长!
致敬吴一龙医生、黄若磐研究员!

今日发现,早在35年前,这三位本科在读医学生,就已经敏锐地洞察到并撰文探讨“新型医患关系”这一当代社会问题、难题,不得不写一个大写加粗的佩服!

1982年,王庭槐(现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校长)与吴一龙(现为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黄若磐(现为美国埃默里大学首席研究员)联名撰写了《新型医患关系的模式探讨》一文,发表于《医学与哲学》1983年第2期。写这篇论文时,他们都还是地地道道的学生,就读于中山医科大学(现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1983年,王庭槐等三位本科在读医学生联名发表的论文 图片来源于知网
1983年版的《医学与哲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6年的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主任医师陈仲伟在家中被20几年前治疗过的病人袭击,伤重不治不幸逝世。陈仲伟医生的离去,引起了社会巨大的热议。2011年的“八毛门”,2013年浙江省温岭市的患者杀医事件,2016年深圳某医院儿科医生被逼下跪事件,近年来种种医患关系的恶化甚至态度所导致的暴力事件实在令人发指。本应携手面对病魔的两个群体,缘何被撕裂为势不两立的生死仇家?医患关系又该走出当下的诸多困局?

早在35年前的这篇《新型医患关系的模式探讨》文中,王庭槐 等就用医学伦理学、生物医学、生物心理学、社会医学甚至教育学的崭新视角探讨了新型医患关系的模式,提出构建极具人文情怀的医生是病人的“老师、学生、亲人、知音”等新型医患关系,并且创新性、预见性地倡导“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的 新观点和新思路,让人眼前一亮,也引人深思。

文中说:“这样一种新型的医患关系,也体现着社会、时代的高 度精神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人类之间友爱互助、亲善和睦的正常 关系。”今日,拜读此文,仍不失时代感和代入感。由衷感概,当代大学生,如果都能怀着敏锐的社会责任感去做学问、去关心社会问题 是多么的有意义和有价值。

在此呼吁,“新型医患关系”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期待更多科学有效的举措出台,希望有更多学者、医者、教育者、大学生等加入新型医患关系调和和构建的队伍中来,让芸芸众生多一份科学认识、 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再多一份“医者父母心”的敬畏和感恩,相信正常、和谐、美好的新型医患关系终会蔚然成风。

那么,亲爱的当代大学生、新华学子,你们还在等什么?努力要趁早,让我们一起心怀家国、社会责任,努力学习、潜心学问、回报社会吧!

《新型医患关系的模式探讨》原文阅读
(采编∣新闻中心 记者 刘英 黎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