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谈 >> 正文

立足学生 尊重个体 用心做教育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07-01 [来源]: [浏览次数]: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王庭槐院长(中右)、刘美南书记(中左)带领中大新华学子意气风发走出自己的“新天地”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院长、国家教学名师王庭槐教授兢兢业业耕耘教育一线34载。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开发人的心智,挖掘和推动人的潜能发展,培养‘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包括兴趣爱好、审美情趣和追求真理、热爱生命、崇尚科学的良知和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让他们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充满梦想,并具有实现梦想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这也是中大新华人的教育理想。

秉承让教育回归本质的理念,由中山大学与广东东宝集团联合申办的学院已走过了十年风华,走出了独立学院办学的“新天地”。目前,学院一校两区,横跨穗莞两市,在校生超1.8万人。设有“经管、医药、理工、文法、艺术”五大学科专业群,共39个专业。新华学院力推的“开天窗、接地气、走出去”教育理念,培养出一批复合、应用型人才,其中护理、听力与言语康复等品牌专业学生未毕业即被抢先预定。

开天窗、接地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般高校里,学生基本都是按课程表上课的。而新华在研究国际国内同类标杆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育特点,初步制定出每门课的教学大纲,并把课程表拿出来,让学生、教师、督导“挑刺”。经反复推敲、修订,才拿出最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确保国际上同专业的主流课程不漏,又能突出自我特色。”据王庭槐表示,在新华,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都与国际国内一流高校的一流专业相对接。

王庭槐认为,教育应力求因材施教、注重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健康人格的养成,在培养人文精神、强调文理医融通、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他坚持“早正严实”教学原则和“三基三严三早”教学传统,以“开天窗、接地气”思路为引领,积极推行教学改革试验,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开天窗”就是走出去,看国内外同类专业发展情况,通过借鉴学习提升发展水平。学院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已与英国卡迪夫大学、昆士兰大学、美国拿撒勒大学等22所海外院校签订合作协议。下一步将着重推进“3+1、4+1、3+X、研究生联合培养”等合作项目。还通过“新华讲坛”邀请国际数学大师、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院士,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Ron Anderson等一批国内外名师学者来讲学,拓展师生视野。并提出“立交桥”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一公选扎实基础,大二开始专业化培养,让学生在对自己及各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选择专业教育。

“接地气”则是要落地生根,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王庭槐说,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十分强调要了解各区域、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学院要求教师深入到用人单位调研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让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学院的课程提意见,在详细采样的基础上,教师还需拿出一个包括有国际上两个同类专业发展现状的分析调研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广东省2015年师德标兵林源老师:我与学生做朋友,他们称我“老大”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管理学系教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ERP沙盘实战演练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率先开展“创客教育”,创客达人胡铁君教授在“创客实验室”为学生上跨学科创意设计挑战课
经济与经贸系房地产经济专家方建国副教授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学生讲授房地产经济专题课
勇于探索,用心办“新华牌”教育

谈到办教育,王庭槐深有体会,“做教育是件良心活,得用心,还得办出自己的特色。因为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特存在的个体,我们在尊重个体的前提下去关注、关心、关爱他们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长为拥有‘幸福人生态度、完整美好人格’的健康的人”。新华的学生与中大、清华的学生在知识贮备积累方面是有差距的,但是他们动手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敢于挑战和尝试。所以,我们提出要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为了给学生和家长一个良心的教育品质,我们设立了中大新华人都知道的“新华家规”:第一课、第一天、第一周、第一月的“四个一”教学工作。 “四个一”教学工作要求以全新的教风、学风、校风和作风来迎接开学日,各系主任在开学日亲自深入课堂检查教学情况。同时为保障教学秩序,服务教学,教务、实验等部门也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王庭槐认为,新学期良好的开端,有助于形成优秀的教学规范和教学传统。

学院还引进多方资源,创办了几个“熊猫牌”专业,其中听力与言语康复作为我国第二所成立听力与言语科学系的高校。早在2006年的调查数据就显示中国有2780万听力残疾人,但听力学专业人员十分紧缺,巨大的人才缺口成为制约听力学行业发展的瓶颈。新华学院瞄准此缺口, 2014年成立了该专业。目前,该系共有69名学生,今年9名应届毕业生已被各大医院、医疗机构抢先预定。

谈及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为目标的“逸仙新华班”,王庭槐说:“这大概就是‘私人订制’教学的先行实践,来探索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该班配有班级导师、专业导师和专长导师,甚至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一个“私人定制”的课程表。在这里,学生可享受到新华独有的“四段式教学法”,即 “教师精讲、个体自习、小组学习和实践、成果分享”四阶段。

采访当天下午,王庭槐在全校主持召开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编制立意和思路汇报会。“课程大纲编制工作是落实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一环。”因此,他要求各学系依据各专业本科层次的基本要求“量身编制”出“新华牌”课程教学大纲,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程调研、课程设计、模拟规划、学科竞赛等课内外实践环节相结合,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华特色和优势。如行政管理专业就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表达能力课程和行政实操课程三模块进行融合定制。“一项好的顶层设计需要优秀的团队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新华教育一线的学系主任、部门领导、教师都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中,毋容置疑,他们很‘给力’。”

“控规模、保质量、练内功、树品牌、促发展”是近几年的主基调。学院十年发展过去,招生规模在2016年本科计划招生达6040人(包括外省480人,本科插班生164人),其中广东省招生计划5396人。今年除广东省外,还面向海南、湖南、广西等16个省份投放招生计划。今年是学院有史以来招生人数和招生省份最多的一年。因此,“控规模,保质量”工作须常抓不懈。

记者获悉学院针对2016级新生学校设立了“新生奖学金”政策,根据高考总分及排位,前50名(文科前25名,理科前25名)可每人奖励2万元,同时总分超过重本线者再免四年学费。而且奖金将在新生入学后一次性发放。王庭槐对此说,这一政策已酝酿一段时间,主要以 “关爱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为出发点,通过加大投入来达到资助优秀学子完成学业,激励新华学子健康成长努力成才,有望吸纳更多省内外优秀生源报考的目的。

国际数学大师、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院士与中大新华学子见面交流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王庭槐院长(左)、刘美南书记(右)共同为2016两岸四地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冠军团队赠送鲜花颁发奖金以示祝贺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学生设计师杨白桂同学的《读心术》成功晋级2016广东大学生优秀服装设计总决赛并代表学校现场发布
毕业生质量深得社会认可,不愁就业

既拥有开阔的视野,更掌握有熟练技能操作水平的新华毕业生自然成为“万人迷”。据《武书连中国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该院毕业生质量2013年居全国第10、广东省第2,2014年居全国第18、广东省第3,2015年居全国第14、广东省第3,2016年居全国第15、广东省第3。学生于国际国内竞赛频露头角,两次获得“两岸四地大学生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总冠军等百余项奖项。

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吴中天是今年的毕业生,已被加拿大Fanshawe college录取攻读研究生。他把今日的成绩归功于学院独特的培养模式。在大学四年期间,他踊跃参加社会实践,先后赴西班牙、土耳其、韩国等国家及地区采访、游学。

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新华的培养目标。为此,学院在教学过程“四个环节”:课堂环节、实践环节、考试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严格规范,提出可落地的实实在在措施。2014年,学院开设“逸仙新华班”。63名通过层层选拨的大一新生获得 “入场券”。王庭槐说,“‘逸仙新华班’的选拔不唯分数论,改以结合学生入学综合表现、高考成绩及高中阶段各学科、科技竞赛等专长优势进行综合评定,实施‘有进有出’学年考核淘汰机制。”

目前,在传统班级之上,学院开设有“四班两院”,除了“逸仙新华班”,还有探索“加料”(创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华创业班”;“订单式”培养人才的“跨境电商班”、“新华京苗班”, 前者对接东莞在跨境电商方面的人才需求, 后者则是为京东定向培养人才;以及校企共建的中大新华赛意学院、中大新华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以产学研融合推动教育模式创新。

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每年的毕业生都成“抢手馍馍”。如开设已有10年之久的护理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大受广东各大医院喜欢,每年毕业生都供不应求。本届护理专业毕业生李淑雯已被澳门镜湖医院预定。而人才培养的成功得益于学院业已形成的雄厚师资力量。新华大力落实“双百计划”,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一流的“教辅”队伍、行政管理队伍、后勤服务队伍。

“今年我们提出‘学术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因此同时推出‘六大人才计划’,以项目组团队,以科研建学科。”王庭槐表示,“六大人才计划”包括双百计划、博士导研计划、海外导师导研导教计划、校外导师导研导教计划、“双师型”导师计划以及督导倍增计划,通过提升教师学术水平,从而带动学院的教育质量。“有好的学术,才有好的质量。”王庭槐表示,未来十年,学院将主抓“学术强校”,通过“六大人才计划”,把学院建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大学。

“关爱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中山像前离别,祝福每一名中大新华毕业生:珍重,常回家看看!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一校两区,广州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火炉山森林公园傍,凤凰山麓,学研环境优美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东莞校区(远眺景)被誉为“东莞最美校园”,毗邻华阳湖湿地公园占地1800亩,岛上威尼斯求学体验
(文/记者 叶青 通讯员 刘英 图/宣传与新闻中心 院记者站 麻涌宣传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