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学院2016年人才建设工作座谈会在广州校区召开,会议由王庭槐院长、刘美南书记共同主持。学院领导,教学督导,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各系(部)主任,以及人事部、教务部、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部负责人与会,重点就学院“六大人才计划”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术强校”工作进行集思广益,出谋划策。
王庭槐院长(左)、刘美南书记(右)共同主持座谈会
人才兴校:专家齐聚 研讨学术强校
学院特意在此次会议上,为今年新聘的一批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教学督导举行了隆重的聘任仪式,学院院长王庭槐教授、党委书记刘美南研究员共同为新聘学者专家颁发聘书,对他们的加盟致以最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各系部负责人汇报相关工作情况
受教务部尹小川部长委托,肖立容老师代为汇报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情况;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部杨惠玲部长汇报了学院科研现状及未来工作重点;人事部简庚荣部长汇报了学院“六大人才计划”落实情况,集中听取了教学督导、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的意见和建议。
王庭槐院长(左)、刘美南书记(右)为新聘专家、学者颁发聘书
集思广益:畅谈家事 共谋人才建设
王院长表示,没有好的学术就没有好的质量,质量立校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而学术与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这类学校在母体学校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持下,已经拥有了良好的质量保证。学校发展十余年,如果再不强化学术,就会失去社会立足之地;建校之初的那批默默奉献、兢兢业业的老教授、老教师已渐渐年迈,我们共同的事业都需要有人延续,只有重视新生力量、青年师资的培养,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教育要回归人才培养的本质,老师的培养和学生的培养同等重要,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今天是学院教学督导、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各系(部)负责人相聚最齐的一次,今天我们就是要关起门来,讲自家话,为学校2016年开展‘学术强校’工作,实施‘六大人才计划’出谋划策。”王院长率先向各位学者、专家发出最真诚的邀请。会上,30余位学者、专家竞相发言,纷纷表态自己将尽全力支持新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指导,及青年教师培养、学术研究传帮带等工作。在热烈研讨中,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与会专家、学者们纷纷发表看法和意见
■态度:我们将助力新华的学术水平再上档次!
经济与贸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带头人陈万灵教授表示,我非常愿意把新华的年轻老师带动起来,参与项目,一起研讨,一起做研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我很乐意开展一些辅导性的讲座或学术报告,与各位老师交流。
生物医学工程系影像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杨建勇教授表态:如果今后有什么任务,我会尽全力做好!一定动脑子去做好!
教学督导周国屏副教授谈到,任教之前我任职于企业服装设计出口行业,属于有一线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我希望用自己的专业力量与企业资源来帮助新华的艺术设计学系,开发更多的校企合作项目,将服装设计专业做强、做大、做好。
外国语言文学系商务英语专业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郭桂杭教授说,我想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将商务英语这一块加强,也把我们的中青年教师带起来,组成一个团队,只要有一个内部机制健全的团队做什么事都会顺利。
药学专业学科带头人王一鸣教授表示:我会尽自己的努力和新华的同事们一起,助力新华学术水平上一个档次。欢迎年轻教师到我的实验室做项目。我有项目,有经费,更乐意支持年轻教师去申请项目。“年轻人的确要上去,但要靠时间积累。我是一个时常有点子的人,我希望将其贡献给新华的年轻人,相信在我的指导下出SCI论文是没有问题的。”
管理学系市场营销专业学科带头人于洪彦教授提出: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实施办法》,鼓励选派青年骨干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到国内重点高等学校的优势学科研修。我们学术带头人、首席教授中的博导应多接受新华的年轻教师作为访问学者。
■观点:新华要多开发“入地”项目,多扎根珠三角田野
管理学系市场营销专业学科带头人于洪彦教授提出:科研可以有两个层次:一是上天,一是入地。“上天”是具有国际水准的层次,目前对于新华为数不多。新华更多的应该是去“入地”,为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如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深圳大企业向东莞平移、云集,给其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政府也非常希望加强与当地高校的合作。平移会产生企业管理问题,东莞政府非常关注,东莞企业也非常关注,如果我们主动对接企业,通过合作立项研究来解决问题,学校将赢得一大笔收入,同时也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品牌形象。再如:东莞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在全国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这类选题立项在广州、东莞,甚至在国家都容易成功。关键是我们要抓住这个特色,不与公办重点院校去拼,而是拼出自身特色。希望学校给予系(部)教师支持,从学校立场跟东莞企业、部门签订协议。
管理学系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符正平教授提出,就科研问题而言,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瞄准国家、省级项目,那么我们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但这不等同于不做,我们可以更多的面向市级、企业行业或者当地政府部门,特别是做好应用性研究,为地方、为企业,为社会,解决一些急需问题。当有了一定的数量后,必定会在质量上有飞跃,我想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应主动适应国家、企业行业、地方区域的发展趋势,建立起自己的质量和特色。我们这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中重点是要扎根到珠三角田野里面,无论是文、理、医、工科,一定要与当地经济实际紧密结合,如果你不从实际出发,你的研究就很难做,你的选题也会没有着落,只有在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所以跟珠三角各企业行业、政府部门建立起互动关系很重要。只有扎根下去,才能走出与母体学校研究型大学不一样的特色路子。
■观点:帮助他们跳出“怪圈”,选好苗子打造学术团队
管理学系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符正平教授指出:“六大人才计划”关键靠学科带头人去落实,学院领导对大方向思路定位已经很清晰,关键靠各系(部)去落实。只有抓到位,才有动力!关键问题还是师资,在关键专业上还是要引进博士。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硕士在科研上独当一面的能力上还是欠缺。需要年轻老师跟学科带头人的联系更紧密,在发文章、做项目中提升能力。学术强校要弥补科研短板除了师资,还需要一个领军人物和一个团队。“没有团队你就留不住人!这个领军人物就算培养起来,他还可能会跑掉!希望学科带头人能肩负起我们的责任。”符教授强调。
教学督导潘敬运教授指出:新华的发展势头很猛,源于学校办学思路清晰,跟国家的办学方针一致。新华前阶段主要靠母体学校的师资,现在老教师慢慢离退,迎来了新的年轻教师。青年教师的成长关乎学校的发展命运,我认为培养问题在于:第一,我们的工资待遇能否让他们安心地做好教学研究工作;第二,老教师是否花精力多指导和培养年轻教师不断成长、进步;第三,是否能为青年教师提供学术假期和访问实践提升的机会。例如:通过校企合作交流,利用企业的科研设备和条件,来弥补现有研究条件的不足,同时提升师生的实践与科研能力。
经济与贸易系经济学专业首席教授邹建华教授谈到:高校现有一个怪圈,年轻教师不愿做科研,但上课很有热情、激情。“据我所知,很多老师同时上五六门课,太厉害了!然而,我认为一点好处都没有。我这一辈子只上过三门课,绝对没有超过第四门。”在中大岭南学院,有的老师讲10门课都没能评上职称,而有些老师一辈子就上这两三门课,早就评上了。所以,我认为术业有专攻,年轻教师一开始就要定好方向。年轻老师的培养,不在于上多少门课,而在于带出好的团队,传帮带是老教师的使命。同时,建议学校采取先到教研室试讲、复查、集体审议等措施来把好上课关,确保教学质量。
财务与会计系会计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刘运国教授:可以从老师中挑20-30%的“好苗子”去重点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课时量少一点,上课方向专一点。
■观点:确立社会价值度和社会认同感,宣传公关很重要!
生物医学工程系影像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杨建勇教授说:独立学院在中国当前和今后的教育发展道路上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独立学院不能真正的独立,太独立则与世隔绝,发展就会受限制。“开天窗,接地气”这句话很朴实,多开展交流合作,相辅相成,影响长远,教师队伍的视野、素养、能力也会提升。像师范学校、烹饪学校等就有着很高的社会价值度和认同感,“中国需要清华,中国也需要新华”,无论哪所大学都有其自身的社会价值。我们除了拼质量、拼排行以外,我们还拼十年、二十年后的发展眼光。我们非常需要社会的价值度和认同感!因此,我们的宣传部门必须重视起来,把宣传工作做好做实,对内对外形成凝聚力、向心力。要做到广泛宣传,重视学术,从内心,从骨子里重视、尊重,给予荣誉。建议我们的院网、校刊、校报、新媒体都要大力宣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校园海报、横幅都很多,这也是一种学术氛围和学术凝聚力,所以一所学校的宣传公关非常重要,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我们的学术氛围亟需精心营造,得悉财会系、信科系学生刚获得很好的竞赛成果。我们要广泛宣传,实打实地进行鼓励,树模范,建标杆。给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成果、学术成果给予足够的荣誉和尊重,不仅是给他们发奖金,还要当面表彰。“钱并不是万能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对青年人更重要。将年轻有为的人提到管理层,与师生拧成一股力量。”
■观点:树品牌、促发展,培养人才核心竞争力
药学系主任陈家树教授提出,要有品牌,学校才能继续发展。我们要树立起人才培养的品牌,培养我们的人才核心竞争力:第一,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在快速的竞争机遇面前,为人处世能力尤为关键;第二,抓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规划,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定要扎实。一上任就能用,才受老板欢迎;第三,要抓好的身体。自己活得开心,工作效率也上去。
■观点:发挥独立学院“民、特、独、活”优势,向科研倾斜
经济与贸易系经济学专业首席教授邹建华教授谈到:希望新华在科研奖励的力度和政策方面,能发挥我们独立学院自己的“民、特、独、活”优势,提供给教研团队更多的政策优惠和扶持。例如:课题经费的财务报销等,以便利服务教师教学科研为出发点,尽量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康复医学科主任黄东锋教授建议:利用相对灵活的政策优势,建立更好的机制来引进更多临床一线的骨干及资源,同时解决科研问题。为来新华的博士、博士后提供合理的资源和条件,搭建更为宽松、实在的平台和空间,去做职业发展。将科研经费与专利、成果挂钩。例如:康复医学系实验室即将投入使用,新华就做到了国内第一,师生也有了锻炼的平台。
院长王庭槐教授回应道,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也是迫在眉睫的。实际上我们可以开创思路,联合企业、社会机构来合作共建,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作出更多的成果,同时专业建设发展也会更快。
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张均教授建议:我们可以借鉴中大“特聘研究员”计划,在新华更好操作。通过经费投入,签订有关协议来发表高质量论文,达到在短期内实现科研突破的目的。
■观点:实施目标管理、科研奖惩,动力与压力并行不悖
公共管理学系首席教授陈瑞莲教授说:新华作为民办应用型大学,要达到16分的科研指标,任重而道远,但这就是现实!非常高兴看到今天学校又聘请了一批年富力强的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新华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带领年轻人,去冲刺省级以上的课题。目前我们市厅级课题还可以,缺的就是省级、国家级。新华要用灵活的政策来吸引其他高校的课题负责人将课题转到新华来做,这个措施非常值得研究。进人方面,尽可能引进博士学位、副高以上的。原有的教师要激励,也须逐步推出淘汰机制,动力与压力并行不悖。
管理学系彭建平教授说:六大人才计划落地,要有标志性成果。三年以后,完成任务、项目、论文等标志性成果有多少?建议学校建立一个系(部)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将任务分解下去,明晰各系(部)三年发展目标。例如:三年要发表多少篇SSCI或SCI论文等,达不到则采取惩罚措施。来规范系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的责任,责任和义务是平等的,有要求,相应地也要给予权力和资源保障。逐步建立起科研奖惩机制,对科研的奖励比率要大,对年轻老师形成吸引力。如:新华教师论文属第二作者,也应给予比率奖励,这样才有动力,同时文章也纳入其考核成果。
■观点:“学术强校”更重要的是营造好的学术氛围!
院长王庭槐教授期望:各系(部)负责人一是要充分发挥我们的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用他们独到的学术眼光,将集思交流制度化、常态化,有时候在经意和不经意间,就能产生火花;二是在学校主办/承办或联合主办/联合承办一些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学院将重点支持。例如:已开展两届的广州国际护理教育研讨会,地方政府与区域公共管理研讨会等。
院长王庭槐教授呼吁:我们讲学术强校,不单指申报课题,出文章,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好的学术氛围,才能使学校整体学术水平得以提升。在国外名校,一个星期的学术讲座,几十场甚至上百场,每次去讲学的,都是学术领域非常顶级的人物。他们去到哪里都会留下一场讲座,也许正是讲座里的一两句话抑或是一两个观点,就开启了年轻人的智慧之窗。一项好的研究或一种好的学术思想,正因为有了传播才能得以延续。拜托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将你们手头上好的讲者、好的学术思想、好的科研成果和创新观点,多引到新华讲坛,多传播给新华师生。同时我们也要在政策范围内,全力做到尊重知识、尊重学术、尊重人才、尊重劳动成果。
教学督导罗蔚茵教授说:我非常欣赏王院长提出的学术强校、质量立校,还是要从实力上下手。老教师虽然老了,但我们有资源,我们乐意将自己的资源、经验贡献给新华。现在我78了,因为对中大、对新华的感情,我将自己的儿子——郑亦斌教授(著名物理学家、GE医疗集团服务部首席科学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物理学和美国普渡大学电机电脑工程双博士)拉来做新华的客座教授,希望他在每年中大校庆时回国,为新华师生开讲座,指导年轻教师发表文章等。
院长王庭槐教授回应道,我们现在有微信、Email,科技、网络将世界变得小了,即使罗督导的儿子远在美国,也能给新华师生作指导。同时,也希望罗督导健康长寿,为新华教育事业继续发光发热。
学院2016年人才建设工作座谈会现场
(宣传与新闻中心 文/刘英 图/李波)
审校|简庚荣
责编|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