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王庭槐院长在“逸仙新华班”开班仪式上作动员讲话
来到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王庭槐院长还在主持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会议。会议结束,王院长接受采访,他微笑着向我们介绍了先前会议的部分内容,说学院正在做一件“开天窗”的事:瞄准国际找目标,为同类专业找参照物。在国际上寻找同类专业中办的比较好的学校,进行比较分析和借鉴学习,同时依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满意度调研信息反馈,来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就要为他们拓宽国际发展的路子,给他们机会走出去。”王庭槐院长说道。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作为中山大学80周年光辉历程后绽放出的一枝新花,在依托母体学校的丰厚资源与优势的基础上,非常清晰自身的独立定位。“我们的目标就是面向广东珠江三角洲,辐射至全国乃至世界,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既可与国际教育接轨,又能立足本土实际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王庭槐院长指出,学院在“早正严实”教学原则和“三基三严三早”教学传统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开天窗,接地气”的办学思路。“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还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围绕着“开天窗,接地气”这一理念在开展。
王庭槐:“开天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开天窗’就是将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思想以及优质经验引进来,借鉴学习。”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利用独立学院机制灵活的优势,突破壁垒,勇开天窗,开放办学。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不断地优化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除了引进一批国内外优秀教师学者来授课外,还为学生开通了“3+X”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渠道。2013年,王庭槐院长来到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履职,开始了“立交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大一对学生以大文大理培养为主,大二开始专业化培养,让学生在对自己及各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专业选择。
此外,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还开设了“逸仙新华班”,为有专长的学生配备专长导师,针对不同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学生,探索出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其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个专长不仅指技能方面的,还包括个性、素质方面的,比如耐力,别人做不了我能做的就是专长。”通过“新华讲坛(学者、家长、学子、青年教师、企业家)、名人大讲坛”延展学生第二课堂,拓宽其视野。学院的这一举措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面是首创。
而在科技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也是紧跟国际潮流,走在前列,创建了Fab Lab XH创客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众创空间。一改传统的理论化教学模式,引进了系列国际化的创新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化应用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这不仅是开天窗,更接地气,学生在这里能将脑海中的创意想法变成现实,做成实物。”当国内还没有多少高校、机构在做这件事时,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就已经在做了,如今,学院的创客实验室已加入了国际创客联盟。

图为王庭槐院长在学院2014年体育运动会上为运动健儿们加油
王庭槐:“接地气,培养社会需要之才”
“开天窗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定位能够与国际接轨,但最重要的是要接地气,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所有方案都会通过一系列具体化的工作去落实。学院在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除了与国际接轨,寻找、学习国际上“标杆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外,还非常注重了解国家、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各层面对人才的需求,深入用人单位调研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并通过开展毕业生座谈会进行采样细化。“让我们的毕业生对学校的课程体系提意见。”王庭槐院长表示,通过实际工作,他们更加清楚哪些课程有用,哪些没必要,哪些有重叠等。然后,学院会经过深入研判,进行吸收、调整,进而优化课程体系。“今年的新生便能享受到我们的新课程体系。”
“只有清楚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我们毕业生的感受,学院才能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培养方案。”王院长如是说。针对大多数毕业生工作后不会写公文、应用文的现象,学院希望中国语言文学系将原开设了80篇作文写作增加至100篇,其中20篇必须为公文写作训练。文科生还要求掌握基本的摄影、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知识。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在产学研方面也非常重视接地气,学校与很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如南沙大酒店就是其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点,而中山大学的几家附属医院及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院等三十多家医院都是其医学相关专业的实习点。目前,学校还在尝试订单式培养。
其实,王庭槐院长的言行中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接地气”,他在各种场合的讲话,都不会给学生讲一些很空、很大的道理,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故事来启发学生。作为一名从教30余年,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教育者、国家教学名师。王院长同样以身作则要求自己的学生对学业、事业持一颗忠诚之心。他以球王贝利、音乐家贝多芬以及物理学家霍金的故事为例,告诉2015届毕业生:“做一个阳光正直的人,做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人,做一个有生活趣味的人,做一个令母校和家长引以为傲的人。用实际行动向社会诠释:“中国需要清华,中国也需要新华”的深意!”对新生,他则要求首先须有强健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然后才是学习好,修养好,做人好。对未来学子:“如果你不能上清华,那就来新华吧,在这里,一定能够充分发挥你的潜能!”
(以上内容依据《名校速递》杂志专访资料整理 文/梁钧律 图/宣传与新闻中心)
关键词解读
“早正严实”教学原则
立足早字,赢得时间;心正,身正,操作正;严肃的科学态度,严密的工作方法,严格的质量要求;扎实抓,抓扎实。
“三基三严三早”教学传统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早立志规划,早接触社会,早岗位实践。
“开天窗,接地气” 办学思路
“开天窗”首创独立学院“逸仙新华班”创新实践培养兼具专长、个性、素质、修养、知识、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瞄准国际高校同类品牌专业,比较分析和借鉴学习,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等1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新华讲坛(学者、家长、学子、青年教师、企业家)、名人大讲坛”,延展学生第二课堂和拓展视野。创建独立学院首个“中国医学数字教育项目示范基地”学校。在粤承办2014国际护理教育论坛、2015“周有光与中国语文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建粤高校首座“周有光先生学术展览馆”和首个“周有光学术研究中心”,培育“中国文字史”青年学者人才。筹建国际学院,探索应用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打造经管、文、理、工、医药类五大科研平台。
“接地气”立足社会发展实际需求,走进天河区人民法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等企事业用人单位调研毕业生质量和满意度,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瞄准社会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趋势,打破专业壁垒,加强跨学科教育,共建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平台,培育新兴学科专业和交叉学科人才。创建“Fab Lab XH创客实验室”、国内首个“中国大学生产学研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开展创新教育培育创新人才。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先后在10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实施“创新强校工程”建设。集聚家长、企业家等社会资源探索协同育人机制。设“党员服务示范岗”,打造教学、行政、后勤管理协同服务一线教学机制。
“逸仙新华班”教改举措
自2014学年起,学院在新生中选拔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强、有特长的学生,组建“逸仙新华班”。旨在培育品德优良、人格健全、身体健康、有智慧、有文化、有特长和富有创造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通过“逸仙新华班”改革试点,开展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采取“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全程导师及双导师制的培养,使学生充分发挥特长,张扬个性,实现因材施教、优生优培。
“Fab Lab XH创客实验室” 微观装配实验室
实验室里提供以下活动:由学生、老师、社会创新为主导的工作坊,各种技能水平的创客都可以在这里学习新的技能;每周一次的开放实验室,工作人员可以帮助创客完成自己的项目,每周一次的数字化制造车间,参与者可以通过设计并打印某些物品来亲身体验3D打印过程。实验室占地约300平方米,里面有全新的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雕塑机、刻字机、CNC铣床、PC工作站、3D扫描仪、钻床、电锯以及放置其他物品的专用工作室。今年2月23日,经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Fab Lab审核,我院科技应用与创新中心的创客实验室正式成为国际Fab Lab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