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得彤在给电子琴社团的学生上课。本报记者 丁玉梅 摄
“希望老师的感冒快点好了给我们教唱歌。”一张白纸上,除了这句祝福语,边上还画了可爱的小花和小草。这是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寄宿制小学音乐老师周得彤,第一次收到学生送给他的贺卡。
怕弄丢贺卡,周得彤拍照存在手机里,虽然距离收到这张贺卡已经过去了近5年时间,但周得彤会时常翻看这张贺卡,多看一眼,好像前行的力量又多了一份干劲。
“音乐老师课少,跟学生交流的机会不多,要是只做一名音乐老师,很难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情况,但少先队员辅导员的身份,给了我一个陪伴学生的机会,让我与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度过了很多欢乐的时光。”周得彤坦言。
因为学的是师范类音乐专业,周得彤从学校毕业后,离开家乡甘肃省辗转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为一名音乐老师。2015年,经过教师招聘考试,他考到泉口镇寄宿制小学。周得彤常年住在学校,只有节假日才会回到家人身边,他笑着说青海是他实现梦想的地方,更是他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
“我会教他们认乐谱、怎么卡节奏、唱什么声部,经过长期坚持学习,孩子们进步很快。”周得彤边指导学生弹奏电子琴的指法,边笑着和我们聊到,自从2017年,学校配备了专门的音乐教室,每堂课他都会坚持使用乐器,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的音乐素养,效果非常不错。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学资源源源不断地送进课堂,钢琴、鼓、笛……多了乐器的辅助,音乐课上“吹拉弹唱”都能做到,有了好的教学资源,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每逢“六一”等节日,是周得彤最忙的时候,除了指导本班学生,他还会被别的班级,拉去做音乐“顾问”。去年,他给学生们排了一出《说唱脸谱》的节目,传统戏剧+现代说唱,学生一开嗓,就赢得了阵阵喝彩。
学校平时举办文艺活动,也总能看到周得彤的身影。对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来说,最缺的是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去年,六年级临近毕业,学校要举办毕业晚会,周得彤建议让家长参加。就这样,泉口镇寄宿制小学的毕业晚会,因为家长的参与,多了一丝温情,成为毕业生在校期间,上的最为难忘的一堂课。
“有一位老师,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讲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当时很多家长在抹眼泪。”那场活动让周得彤记忆深刻,最后毕业生给父母洗脚,一下子拉近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活动结束后,他们都是牵着手离开的。
对待自己少先大队辅导员一职,周得彤也一直是兢兢业业的。2018年,学校综合评定后,任命周得彤担任学校少先大队辅导员,现在泉口镇寄宿制小学,已有915名少先队员。
2019年,周得彤带着学生,去西宁市参加少先队员入队仪式,期间他还带着少先队员参观青海省科技馆,新入队的少先队员,上的第一堂课,是走进科学,感受科技的魅力。
“周老师,我们没有打扫卫生的工具。”身为少先大队辅导员,学生有困难,时常找周得彤,在学生心里,周老师虽然看着严厉,实际上,同学们找周老师帮忙,他从不拒绝。
周得彤找到管理库房的老师,从库房领取扫帚、铁锹等工具,分发给学生,带着学生一起清理卫生。“我是辅导员,我要给他们做榜样。”周得彤说,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去要求别人。
周得彤在少先队员中,设立“红领巾监督岗”,从三年级至六年级,每个班级选出2个优秀少先队员,让他们带上袖章,从爱护公共财产,不浪费食物等方面着手,帮助老师规范学生们的行为,收获了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学生眼里的他,严肃又热心;同事眼里的他,能干又富有激情;家长眼里的他,认真又负责任,2021年,周得彤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的荣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老师,周得彤,一直将这句话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未来,他希望自己能带给学生更多爱。(本报记者 丁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