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论教育 >> 专题学习 >> 正文

奋斗者·正青春|郭玺:八步沙林场第三代治沙人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7-01 [来源]: [浏览次数]:

5月下旬,虽然不是打草方格的时节,也不是植树的时节,但因为降水量远远不够,郭玺仍然需要去沙漠里给树浇水,浇的主要是一个月前新栽的24万株樟子松和侧柏。虽然开着一辆大型运水车,但因为沙漠广袤,且需要一棵树一棵树地浇,给林场所有树木都浇一遍就需要10天的时间,等浇完最后一棵树后又要开始下一轮的浇水过程。

郭玺,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护林员、第三代治沙人代表,是第一批治沙人“六老汉”中郭朝明的孙子、第二批治沙人郭万刚的侄子。

“六老汉”郭朝明在生前曾经给家里的晚辈立下了一个规矩,他的4个孙子里至少得有一个要进入林场治沙。作为其中之一,郭玺一直在外面打工开重型机械,2010年10月,正是林场最忙的时候,但大伯郭万刚也老了,干不动了,于是请郭玺去帮忙。这一帮就帮到了2011年的5月,到了约定该走的时候,他突然发现沙漠里的柠条花都开了,黄色的小花虽谈不上艳丽,但在沙漠里却显得弥足珍贵,郭玺心里酸酸的,儿时的记忆和长辈的期望也在那一刻涌上心头,于是他决定不走了。

郭玺就这样成了八步沙林场的第三代治沙人,每天开着大卡车送水送草,浇树育苗;开着挖掘机平沙整地,开山修路。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年四季,晨出暮归。

郭玺说,现在的条件比以前特别是爷爷那时要好了许多,而且治沙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第一代治沙人是“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第三代治沙人则开始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

在“六老汉”的治沙时代,他们靠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几把铁锨就开始了治沙造林。没有治沙经验的他们,只能匍匐在沙丘上按“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方法植树种草。此外,他们种树用的水、草、树木都是靠人背牲驮的方式往返运输的。“现在我们治沙是运用机械化手段科学治理,运草送水的速度快、效率高。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治沙,沙漠终将变林海。”郭玺自信满满地说。

到目前,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共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栽植各类沙生植物3040多万株,修建压沙造林道路34公里。如今的八步沙林场,花棒、柠条、沙枣、白榆等沙生植物“编”成了7.5万亩“缓冲带”,将古浪县与腾格里沙漠相隔。

郭玺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八步沙林场的沙漠由以前的每年7.5米速度前进到没有再移动,而林场上的绿色植被覆盖率则由以前的3%提高到了现在的75%。而事实更有说服力,近几年来,古浪县先后从南部山区移民了6万多人至沙漠边缘,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夏季里,林场里有些地面的草竟然能有绊脚的感觉,这在以前也是不可想象的。

2019年9月,八步沙林场荣获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2019年11月,八步沙林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郭玺则被评为2021年度生态环保人物。

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沙漠的变化,在治沙的同时让沙漠产生经济效益也成了林场和郭玺的新追求。从2018年开始,林场开始了林下养鸡,本着总量调控的原则,年出栏土鸡1万多只。2018年,林场开始梭梭嫁接肉苁蓉项目,总面积1万多亩。肉苁蓉是名贵的中药材,基地3年见效,今年预计肉苁蓉总产量可达10吨。2020年,八步沙林场与甘肃省文旅集团联合建立了“两山”实践基地,开始正式进入旅游领域。

作为一名“85后”,郭玺还在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上开设了账号,通过发布短视频,讲述八步沙治沙造林故事,动员和鼓舞更多人关注治沙造林生态建设,参与沙产业发展。

“小树无语,一养就亲。一棵筷子粗的小树养到一把抱不过来,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治沙事业里来,希望林场的树越来越多,草越长越密,希望我的家乡越来越美!”郭玺说。(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强)

http://cpc.people.com.cn/n1/2022/0628/c444418-32458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