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凌晨1点,外事处分管校领导校长助理刘霖霖给外事处全员致来急电,逐一通知大家进入紧急待命状态,告诫大家从那一刻起保持居家不要外出。当日,我校两校区实施封校管理,随即刘霖霖校长助理召开了外事处全员紧急视频会议,传达学校封闭管理有关文件要求,讨论学校封闭管理期间外事处的工作:以协助学校抗疫工作为首要,同时保障外事处常规工作稳步进行。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外事处全员迅速进入了紧急“备战”状态。
6月22日,刘霖霖校长助理再次发起线上会议,组织外事处全员为学校的抗疫工作出谋划策,大家从多方渠道了解了学校内部的基本状况、商讨采购物资品种、寻找食品批发厂家并开展了募捐活动。外事处全员都参与了爱心募捐,共筹集到5400元,于6月23日汇款至“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财务账号。



刘校助凌晨紧急致电及传达疫情防控相关要求


外事处爱心募捐号召及银行转账电子回单
6月23日下午,外事处陈楠、王惠莹在收到学校紧急调配教职工支援东莞校区抗疫工作的通知后第一时间主动请战。6月23日晚,外事处谭静、蔡露响应学校号召支援东莞校区抗疫,他们组成了外事处首批东莞支援小队,与学校其他单位首批支援东莞校区的教职工一起在广州校区南门集合出发前往东莞校区。24日凌晨2点半,他们顺利抵达东莞校区,当日上午8点,在接受了简短的防护培训和快速的岗位分配后便立即开始投入工作。
首期抵达东莞校区的外事处教职工,都是克服了诸多家庭、个人的困难,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抗疫工作。陈楠幼小的宝宝已经生病几天;蔡露由于身体原因没有接种新冠疫苗;谭静在丈夫和小孩的泪目不舍中离家。崇高的责任感以及对于新华学院的热爱推动着他们勇往直前。
6月27日晚,外事处郑惠文副科长和梁婉静加入东莞校区抗疫。郑惠文是当天将2个大病初愈的幼儿送到了数百公里远的茂名,然后连夜开车赶回广州,再到东莞校区投入抗疫;梁婉静也是在家人的反对声中流泪出发。这些教职人员的舍己为校精神,令人感动。
外事处人员抵达东莞校区后,都各自承担起了相关抗疫工作。陈楠、王惠莹分别担任学生宿舍3栋、7栋的楼长,日夜坚守在学生宿舍,负责该栋宿舍全部学生的餐食派送及物资申领派发、监督每日核酸检测、监管学生放松活动出入行踪、处理各项紧急事务等。有多少个黑夜,他们是椅子上度过,彻夜无眠成了常态;谭静担任机动志愿者,协助做好每日学生核酸检测、协助楼长完成物资派发、人员进出管理以及临时安排的各项工作;蔡露担任同心抗疫新闻报道工作,协助新闻中心审核“新华同心抗疫”主题投稿稿件,参与新闻报道摄影、采访及录像等,上班时间是早上8点到凌晨2点,这还只是理论上的工作时间,每日实际工作时间已超18小时。郑惠文、梁婉静定向支援继续教育学院,主要担任数据统计工作,另外协助物资派发、监管学生放松活动出入行踪及最重要的核酸检测等工作。在东莞校区抗疫的日日夜夜,外事处人员承受了生理的极限和心理的极限,但他们都无畏无悔地坚持着,终于和大家一起迎来了抗疫的胜利。
外事处领导们由于被属地疾控部门执行集中隔离未能亲自参与东莞校区一线抗疫,但他们时刻关心着在一线的同事。刘霖霖校长助理和康星华副处长多次慰问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要求全员服从学校疫情防控专班安排,全力以赴;同时叮嘱全体同事要同心抗疫,做好防护,相互照应,互相帮助。外事处全员互相扶持,自觉完成每日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


刘校助号召外事处全员参与东莞校区抗疫支援


刘校助时刻关心外事处成员身心状况
3栋楼长——陈楠
6月23日,当陈楠接到学校发出东莞校区需要教职工增援参加抗疫行动的通知,陈楠没多想就直接报名。
虽然身体并没有准备好,但是精神已经准备好了,鉴于从我校教职工群内所了解到的消息,当时东莞校区形势严峻,陈楠立刻在部门的工作群中,打上“我报名”。他急切地准备物资,连夜赶路,没有过多的时间准备,大家都表示理解,当兵的上战场也不需要任何准备。“楼长工作的前期,说实话,很苦,但我不会说,因为同样身为楼长的其他同事们大多数都是女老师,我这个男老师又有什么资格喊累呢?在这18天的抗疫工作中,情况变得越来越好,我们的队伍也变得越来越壮大,终于在2021年7月11日,随着学校解封,校外隔离点师生平安返校,我们的工作也结束了,回顾这次经历,我并不后悔,反而我认为这是我人生中精彩的一笔。”陈楠说。

陈楠老师搬运抗疫物资
7栋楼长——王惠莹
在王惠莹得知学校要安排教职工去东莞校区支援的那一刻,她没有丝毫迟疑。于她而言,不存在任何家庭的牵制和客观的羁绊,“多一个人便是多一份力量,支援东莞,我必须来!”
从6月24日至7月11日,王惠莹作为责任楼长负责管理或参与了以下工作:学生一日三餐分餐及派送、日常物资申领和派发、药品定向派送、护送身体不适学生前往校医室就医、4次学生核酸检测和场地布置、协助心理专家开展工作、夜间值守协助处理突发紧急事件、24小时学生出入宿舍楼登记和离校登记、宿舍楼管理专班排班、各类各项数据统计和汇报、宿舍楼封楼等。
回顾这18天以来的工作,王惠莹从焦虑、忧伤转变为适应、从容,身体虽疲惫但内心所想的永远是把手头的工作尽全力做好。因此在岗无论日或夜、天气无论晴或雨,能够参加此次的抗疫支援工作,王惠莹无怨无悔,她也表示倍感荣幸。“我始终心怀学校,也愿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我的身影。”

王惠莹老师协助核酸检测工作
机动志愿者——谭静
谭静于6月24日凌晨到达东莞校区,当日便接受了抗疫专班的培训,被安排在机动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谭静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每一场师生全员核酸检测志愿者工作,协助医护人员完成核酸检测;主动报名参加学生宿舍守夜工作,为身体不适的女老师挺身而出;与学生宿舍楼长一起完成封控管理阶段学生放松活动的管理工作;在其他时间随时保持机动状态,积极协助同事处理其他工作。
“在此次抗疫行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党员的使命感、责任感,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我必须冲锋在前。”谭静说。

谭静老师穿上防护服待命
同心抗疫新闻宣传报道——蔡露
从6月23日至7月11日这18天的抗疫工作中,蔡露体验了“上班—守夜—上班”,最高超长待机时长两天,体验了当新闻工作者的随叫随到。扛上机器去拍摄、采访,为了做好新华同心抗疫的新闻报道工作,每天的作息基本是早上7点至凌晨2点,甚至有时还要起得更早、熬得更晚。但是这一切蔡露都坚持下来了,她觉得守夜的时候是期盼大于恐惧的,蔡露期盼能为学校守住一夜的平安。她觉得做新闻报道的时候是谨慎又开心,因为能够留住每位抗疫一线工作者的身影,记录抗疫过程中的感人事迹,能把温暖记录和传递,令人充实安心。
“新华于我有道不清的情分,我于新华希望能在她危难的时候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她,所以我很庆幸自己能在新华‘生病’的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伴她渡过难关。”蔡露说。

蔡露老师协助抗疫新闻报道工作
继续教育学院机动志愿者——郑惠文
记得6月27日晚上凌晨广州校区宣布解封,郑惠文连夜将一岁多的孩子送回了老家,将两个年幼的孩子交托给孩子外婆照顾,临行的时候她告诉孩子们,“妈妈要去‘打仗’了,等妈妈回来!”在孩子的哭啼声中,郑惠文毅然转身再次连夜返回广州整理行囊。
学校有难当前,来不及悲伤来不及不舍,6月27日晚郑惠文便主动加入前往东莞校区支援的队伍,做到以“疫情”为命令,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当面对铺天盖地的数据,她心里时刻谨记“不能漏一人,不能错一个”,一份同样的数据要反反复复审核五六遍,心理压力大到即将崩溃时,身边的小伙伴们即使已经筋疲力甚至有的还晕倒了三次,但依然齐齐伸出支援的双手,大家一起分工一起熬夜,互相鼓励,各施所长,终于把一份份数据准确上报。
郑惠文说:“亲爱的战友们,谢谢你们!当再一次回到家见到两个孩子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妈妈打胜仗了!’现在回忆起在东莞一线的点滴,一切都历历在目。我们都是最美的人!那些流过的汗,洒过的泪,淋过的雨,熬过的夜,都值得!感激所有,珍惜当下!”

郑惠文老师进行数据核查
继续教育学院机动志愿者——梁婉静
梁婉静于6月27日毅然出发前往东莞校区,支援至7月11日抗疫工作结束后回到广州。在接到前往我校东莞校区支援抗疫的任务后,她身为一名党员,深知要迎难而上,勇于担当;“舍小家顾大家”哪里需要去哪里,积极配合学校抗疫工作;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精神,积极投入工作,参与服务,为正在隔离的同学们送去力所能及的温暖与关爱。
工作中,梁婉静认为要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不怕吃苦,勇挑重任,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以实际行动服务学校,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梁婉静老师关心学生生活情况
在这场关乎广州新华学院全体师生的抗疫战争中,外事处全员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回想起这二十天的学校同心抗疫的经历,不仅是外事处的同事,学校各院系、各单位的教职人员都在全力以赴,大家都希望能在此时为学校尽心尽力办实事,汇聚自己微小的力量同心抗疫,共克时艰。历经磨难终将成长,我们始终坚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外事处供稿
文/蔡露
图/外事处各成员
审校丨康星华、郑惠文
责编|李波
编辑|黄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