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并非突如其来,并非仓促行事。我校公共治理学院的老师们,在全国疫情暴发时隔近一年半后的6月,再次拾起看家本领,满满的教育自信!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与关键,疫情防控下,老师们是如何进行教学的呢?公治院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生动实践。
我们在践行:多元化的教学设计,探索在线教学升级
如果说去年疫情开始暴发那一个学期的线上教学是学院教学1.0版本,那么今年短短的1个月线上教学就升级到了2.0版本。因为,全院教师体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内涵不仅仅是“教什么”和“学什么”,而是更深层次的探索——“教学如何设计?学生怎样学习?”。
从侧重“教”的角度来谈。此次在线教学初期正值第15-16周,即将进行到学期课程尾声,老师们的教学有条不紊。随着学校要求第17周结课、第18周进行通识教育的通知发出,老师们意识到学校进入疫情攻坚期了,此时,学生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最为关键。抗疫一线现场的老师在保障学生的后勤供给,守护学生的安全;那么专业课老师们,又是如何通过各种线上教学活动,去安抚学生的呢?
饶新龙老师的《峨眉山文景导览》课程,虽然与专业课确实没太大关联,但他因为生动讲解这个著名景点与学生建立了非常稳固的联接,学生从中看到了他的爱好与执着,饶老师对教学的认真也在讲课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上周,饶新龙老师开的《社工影视作品之解说与赏析》课程以及刘冬冬老师的《影视社会变迁》课程,进入了学生视野。他们的开课想法很简单:如何既能舒缓学生的紧张又能学到专业知识?——无疑,社会题材电影课程的开设就是最好的方法。对于如何将课程与专业结合,饶新龙老师展示了《晏阳初》电影赏析的几个互动题:(1)为什么要做“定县社会调查报告”?对应社会工作中的哪个步骤?(2)如何理解“要当先生,先当学生;要感化农民,先要农民化”?(3)晏阳初开展平民教育的故事给了社会工作者什么启示,还有哪些不足之处?问题层层递进的设置,老师拨云见雾的引导,学生都反映学得既丰富又轻松!
如果说电影是一个链接点,让教学设计既轻松又不失专业内涵。那么,链接后如何维持互动呢?
又有老师探索了一个“中午‘云聚餐’专业会”。可能有人问,这种“加餐式加课” “直播做饭吃饭”“唱歌接龙”,难道也属于“教学设计”?公治院老师表示,广义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包容,特别是在学生隔离期间,这是一种与学生的身心互动,以互动建立联接,以联接促进下一步更好的专业教学方式。
还有老师想到: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天天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公共关系学专业李晓倩老师的《倩倩老师艺术公开课》的作业设计,就是本次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让学生每晚一小时完成一幅作品”与其说是作业,不如说是每天的一个自我奖励。学生在有收获之余,也会懂得持之以恒。
在上述老师的带动下,公治院其他老师又纷纷开设了许多创新课程,这种不拘一格的多元化教学设计,是疫情期间教学的亮点,更是一种在线教学的升级,因为学院教师们自己探索出了一条如何促进专业课教学的新思路。


我们在挖掘:有意义的教学素材,实现有效师生互动
有效的师生互动,离不开“教学素材”。疫情期间,随处可得的新闻素材、日常生活素材都很接地气,如果能灵活运用于教学,更容易引起师生的共鸣。
公共治理学院副院长、公共关系学专业的谭昆智老师,在素材挖掘与专业教学上的探索十分值得学习。他给学生布置了五道题,分别是:(1)谈谈封校后这段时间的想法?(2)身边班里的同学有什么想法与困难?(3)你觉得这次抗疫工作对自己有什么帮助与教育意义?(4)能否以新华为例,谈谈应急管理的成功之处?(5)从专业角度分析,请撰写一篇1000字的小文章。
上述五题中,有嘘寒问暖,有课业要求,更给学生树立了一种专业的担当!什么是专业担当?应急管理是公共关系学专业危机公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就是一种实践,引导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是用专业去担当,用大爱去尽责。
胡良友老师在七一建党庆祝日上午,组织学院同学准时收看建党百年庆祝大会的直播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并在群里组织同学们畅谈感想。同学们纷纷感言:“清澈之爱,只为中国!”,“热泪盈眶,一时语塞,千万言语堵于胸口,双拳不自觉的握紧”,“就如这次疫情,让我切身感受到来自党和国家的真实关怀”,“备受震撼的同时,也再次体会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胡老师及时一一给出点评、鼓励:“老师与同学们有同感,东莞疫情防控,政府措施及时、得力,效果很不错!”胡老师的教学是通过挖掘身边的重大影响力事件,去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与感悟,进而达到师生共鸣。
王震老师开展了一场主题为《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恋爱中有趣的心理效应吧》的直播与学生互动。孔子有言,“学习在于悟”,老师们虽用了不一样的教学素材,但拥有一样的想法,都希望在疫情期间的师生互动中,学生能够悟出更多。


我们在思考:“教是为了不教”,如何促进自主探究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换个说法,“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引导,自主探究、自主学习,那么,公共治理学院老师们的教学探索就达到这个境界了。
官心老师主动邀约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们,一起策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或轻松、或活泼,或专业、或严肃。公关专业学专业的老师在学生关爱群的开场互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传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老师在学生群、朋友圈的分享等等,无不从教学角度,去消除学生的紧张,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当然,自主探究学习需要专业的引导力和良好的自驱力。学院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一是我们对教学环境认知是否到位?教师要客观看待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障碍与受限,例如学生在密闭空间的自觉性,学生的心理负担程度、学生的生活习惯、学生的生活环境等。二是对学生的接受度是否掌握?教师需要考虑学生适合这种教学模式吗?我的学生会自主学习吗?会合作学习吗?等等。
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环境及学生调查。调查后再做的教学设计更具可操作性,能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对于传授什么内容要采用何种方式、拔高到什么样的程度,对于什么学生要施以何种要求和什么样的指导频率等,也会胸有成竹,更能彰显老师的价值所在。
最后,公共治理学院教师认为,防疫管控下的教学治理,其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路径固然重要,但是往往容易流于表面。教育的内涵,应该是鼓励师生广泛的参与,去尊重教师的投入,去唤醒学生的认知,进而重塑教学,走上一条自下而上的共同治理的道路。
公共治理学院供稿
文/罗亮梅
审校|徐文俊
责编|李波
编辑|蔡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