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日下午,我院外国语言文学系邀请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东风教授做客新华学者讲坛,为外语系青年教师开展培训讲座。
王东风教授讲学
在交流之前,外语系廖益清主任向在座老师介绍王东风教授。王教授是翻译界的领军人物,具有足够深厚的知识及经验,希望各位老师在交流中畅所欲言,把平时遇到的学术问题提出来,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技能。
外国语言文学系廖益清主任作总结发言
科研是首位
教学要把科研放在首位,需要读大量的书籍去吸取大量的知识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会有新的发现,甚至会推翻别人的理论(权威理论),这是读书的意义。王教授鼓励老师多去接触从中到英的学术书籍,只有不断读书,才会有跳跃性的思维,把科研做好。王教授强调,做好学问的前提是做好知识结构体系。
写论文的技能
论文是老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评判点。写好一篇论文,选题和题目很重要。王东风教授认为,选题与知识结构息息相关,需要老师拥有大量读书的经验,创新的思想才会涌现出来,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现象出现。一种创新的方法、概念、术语等,都是选材的方法。至于题目,则须体现作者的观点及态度,要让读者觉得有冲击力、吸引力。对于论文的前言,要首先提出问题,突出问题的重要性、可行性,还有预期的结论。参考文献数目也要是新颖的而不是通俗、经常用的、古老的。
老师提问与王东风教授互动交流
最后,廖主任总结了自己在交流过程中的两个感想:一是,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具有创新性的素材,这前提是要博学;二是,教学发展需要科研。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同时,黄继炎副主任也说到,老师们应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不怕困难,敢为人先,写出新颖的论文。
(外国语言文学系供稿 文/黄晓烁 图/王靖妍)
主讲人简介:
王东风,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中山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学科领域: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外语系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学,理论语言学,比较文学。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4部、译著10部,主编词典1部;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省级社科项目1项,获省级社科二、三等奖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