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重庆祝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办学十周年之际,11月20日下午,国资委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延宁研究员受邀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师生作题为“21世纪国家制高点下的发展新定位——二次升华发展、软硬实力并举”的专题报告。学院党委书记刘美南主持此讲。
讲座现场
谈团队组织中的务实笃定
刘研究员首先分析文科跳跃式思维方式与理科逻辑推敲式思维方式在创造性、操作性与人员管理上的不同,鼓励大家学习刘邦,充分发挥好各领域人才职能,实现1+1>2的目标;刘研究员引申业绩数量4:1规律,说到在工作环境中当自身业绩与他人业绩之比依次为1:1、2:1、3:1与4:1时,同事及领导的态度由坏向好的转变,由此劝诫大家对攻讦流言做到知道了不生气,知道了装不知道,专心工作,用实打实的业绩水平,消除负面信息,团结同事朋友并获取领导信任,不仅提高个人能力,更能帮助形成具有较高工作能力的团队组织。
谈从“民强民富”走到“民雅”
在谈到时代趋势时,刘研究员表示,国家、政府和老百姓同时富裕并非中华民族奋斗的终极目标,并以犹太民族的历史经验教训加以佐证。一个国家、民族想要获得国际社会的自然尊敬,就要从“民强民富”走到“民雅”。纵观本世纪头十几年,西方发达国家仅仅是在国家综合经济爆发量上把我国视为世界第二经济体,而在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工业上却并没有给予多少尊重。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要在中华文明层次上大力发展与 “民主”所不同的,着重于自律的“民雅”,两手抓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提高老百姓幸福感。同时也要在中华民族工业上,充分抓住世界工业4.0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依托亚投行、“一带一路”与自贸区的三大平台,以高端小企业整合外包的方式,从点到链,形成蓝海经济新增长点;抓住高端服务业的赢利关键,着眼在传统增长点与创新增长点上引爆市场力,保持第一视角,实时依据客户需求,更新服务定位,售卖新的“生活方式”;政产学研用并举,发展以具有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品牌为核心的第一类经济发展模式,抓住经济发展的7个拐点,使我国从单一的制造业大国转变为研发业大国;认识到我国农村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及其在政治稳定中的重要地位,以“三农建设”为可执行形式,同时避免“大跃进式的并村运动”,及时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困境,勿做“小孩洗澡”,未学到西方长处,却丢弃了自身制度优势;在法律、外交、信仰与舆论导向、科技与社会建设等方面上,大力发展“不软的”软势力,摒弃在近代历史形成的“文化自卑”潜意识,输出优秀中华文化。
谈中西文化文明和而不同
刘研究员表示,不同文化的交往应以“全胜”为目标。“全胜”即多方双方互相不再把对方置于死境,而是从对立到对话,互相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共赢多赢长赢,共存长存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即21世纪的现代管理理念要把握好不同事物与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平衡点、把握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利益平衡点。而中西文化对此有大不同的观念。中华文化是王道文化,认为不同文明来自于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西方文化是霸道文化,认为不同文明之间是冲突的。西方文化讲究“零和游戏”,而中华文化讲究和而不同、实现共赢。
因此,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更具韧性。要做到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交融理解,形成人类文明可持续和平发展的共赢前景,我们要将宣传做成大传播,继而做成大文化、中西哲学阐述、信仰和生活方式,最后再做成人们的惯性潜意识。
以教育为本谈民族文化自信
刘研究员对教育事业与育人工程也有着十分的热忱。对文化革命的思考,她一针见血地提出“文化割断,使得教育难以快速回复”。同时她认为,文革前17年对苏联教育模式的复制,与文革后32年对欧美教育模式的临摹,这两种不包涵中华文明文化元素的教育体制,导致几代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素质缺失。而中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培养的不重视,与西方资本文化、快餐文化影响的相互作用,使得当下部分“80后”、“90后”成为国家与民族文化归属感低、不懂感恩和物质本位的新一类群体,成为意志软弱、内心焦虑、思想简单的牺牲品,做着“捧着金饭碗讨饭”的行为。对此,她详细说明中华文明在教育观上有别于西方教育观念的优势之处,就在于教授学生转知识为做人之智慧,引导大家树立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文明文化精髓,吸收西方文化优秀核心,滤去伪恶丑,辨得真善美。
以社会建设谈时代责任与担当
刘研究员谈到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相互补充,各自在对方失灵时调整社会组织结构与物资供应。但是在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均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则需要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及时整合优势市场资源,满足社会需要,回答市场经济是否等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否等与西方化的问题。此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能帮助促进国家工业研发体系的重大制度建设,改善部分产业行业在宏观领域上是“聋子”、“瞎子”的现状,并能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针对此类问题,刘会长建议,一可以创建国际规范新型的中国工业研发体系布局;二可以确定在国家科研评价体系中的增进国际科研规范的《容忍失败机制》及建立可检索的有效的《国家科技数据库》;三是强化制度建设,重点防治因学术腐败与科技固化所导致的障碍弊端,真正形成中国在21世纪全球格局中的发展制高点。
刘延宁研究员旁征博引,学识融会古今、贯通中西,视角独到,讲解鞭辟入里,语言诙谐幽默,她建议青年师生共同行动起来,支持中国成长,这也是21世纪华人华侨华裔的人生责任、社会责任与时代责任。
刘美南书记表示,刘延宁研究员的报告视野开阔,哲学内涵丰富,知识量与信息量大,同时引入典型实例、发表个人独到见解,告诫我们如何做好人、如何做好事、如何在21世纪做到有担当,是一次难得的学术报告,值得大家仔细领悟吸收、认真思考回味,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
刘延宁研究员为中大新华学子答疑解惑
(院记者站供稿 文/赖俊伟 图/崔亮玥)
责编︱刘英
校对︱吴丹莹
【主讲人简介】
刘延宁,国资委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延宁、科技部中国产学研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专家委员会资深专家、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家文化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妇女人才专业委员会常务历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刘会长长年从事战略规划、总体方案、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两会提案等相关工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