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la Purves(西拉·贝维斯)教授提出,康复治疗师并不等同于医院里的护工,它虽是一份职业,更是一座联系病患与社会的桥梁。“医疗—康复—社交”是中国康复三级网络体系,康复治疗师最为注重的是如何有效运用“三级网络”于康复工作中,让患者自己意识到安全问题的存在,并采取预防危险出现的相关措施。
1月5日下午,中国现代康复之“白求恩”Sheila Purves(西拉·贝维斯)教授莅临我院广州校区,作题为“The Referral System:Opportunities for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由康复医学系主任黄东锋教授主持。院长助理刘婉莉,外事工作与合作办学部副部长刘传华及康复医学系师生参加了讲座。
贝维斯教授以一幅主题为“康复社会”的漫画带领在座师生走进了康复的世界。贝维斯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中国康复三级网络体系,阐述“医疗—康复—社交”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康复治疗师,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将“三级网络”有效地运用于康复工作中。贝维斯老师以多组她在社区康复工作接触到的典型病例,向师生们展示了患者接受康复的情形。她指出,在康复工作中,治疗师应根据患者所处的环境而对治疗计划作出适当调整。
康复医学是联系病患与社会的桥梁
贝维斯教授提到,康复治疗师并不等同于医院里的护工,它是一份职业,更是一座桥梁,联系着病患与社会。特别在一些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中,由于康复治疗师采取的预防手段过于简单,导致患者被忽略而发生危险。康复治疗师的责任就是让患者自己意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预防危险出现的相关措施,而不是将责任推卸到护工,甚至患者家属身上。
康复治疗原则之一是让患者从“被动治疗”变“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是康复治疗原则之一。贝维斯教授提到,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错误地认为康复治疗是亲力而为去帮助病人完成一个动作,这是个被动行为。真正的康复治疗是让患者主动参与其中,而治疗师只是通过言语及相关的手法促进患者去完成动作。
此外,贝维斯教授还着重提到另一重要的行医原则——“病人家属教育”,即治疗师更应看重与病人及其家属的交流,让他们能切实了解病况,使患者更好地康复。
黄东锋教授作总结讲话。他表示,贝维斯教授的讲座深入分析了中国康复三级网络体系,并为同学们生动展示了该体系的发展方向。他指出,同学们更需要通过认真学习专业课,好好利用专业知识充实自己,在未来为社会的康复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讲座结束后,王庭槐院长与贝维斯教授就办学及合作等相关事宜进行洽谈,并一同参观正在建设中的康复医学系教学实验室,分享实验室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王庭槐院长(右)与贝维斯教授(左)进行洽谈
嘉宾与学院师生代表合影
主讲人简介
Sheila Purves(西拉·贝维斯),前香港复康会国际及中国部主任、香港复康会世界卫生组织协作中心项目总监,现香港复康会高级顾问,残疾与康复、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社区康复自由顾问,被誉为中国现代康复之“白求恩”,拥有加拿大、英国双国籍,已在中国从事康复工作30余年。
(康复医学系供稿 文/狄小宁 记者 潘紫呈 图/记者 庄志全 潘紫呈)
审校|狄小宁
责编|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