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区嘉欣,2011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获广东商会奖学金,学院奖学金,学院特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座右铭:其一,追求卓越;其二,不能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不学?无用!
2011级中国语言文学系 区嘉欣
上大学之初,我也思考我的大学生活会是怎样的。我想大学或许是快乐、上进的,答案其实不那么具体,反正大学生活就这么开始了。我的大学目标应该是在过程中慢慢清晰的: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要加入什么社团组织、要通过什么测试、要参加什么比赛以及将来的职业方向等等。这些该回答的问题,现在都有了答案。然而,奖学金这类荣耀却始终没有在我的计划之内。
学习,在我看来是一个本分,也是一件很纯粹的事情。以至到了申请奖学金的时候,我总很苦恼:我为什么要去申请?是要证明自己有多优秀?还是为了那份不少的奖金?但是,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一学年的努力又历历在目,告诉这一切都值得我拥有,就当这是一份意外的收获。后来,我明白这份意外的收获远远不止一个光鲜的头衔和一笔奖金,它还是一股继续向前的动力,是我的动力,也是能够影响别人的力量。
学习,如何不枯燥
学习总有枯燥的时候,例如读理论的时候,尤其是来自国外的理论,译成中文之后,读着仍然觉得别扭。但是,这不意味着要对理论知识避而不学。相反,正因为有困难,所以可以把学习理论作为一个挑战。完成这项挑战是有法可循的。遇到一个理论,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就能比较好的掌握这个理论。如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认识运动的两次飞跃”。首先,“是什么”问题回答:两次飞跃指的是什么?接着,“为什么”问题回答:为什么会出现两次飞跃?最后,“怎么办”问题回答:这两次飞跃对我们的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这三个问题通常能在书中或资料中找到答案,但我个人认为在第三个问题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如同我国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适应本国发展,我们也可以把学习到的理论自我化,来适应自身的发展。如此自然而然地就从理论过度到了现实,这也是学习理论的目的所在。
对于各种理论,如果不出于研究,只是一般的学习,那么只要回答这三个问题基本上能解决对理论的学习。若要深入研究,同样可以从这三个问题入手,但必须多追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才能达到思想的深度。
有些急于求成的人,很容易会忽视理论的学习。他们会嘲笑认真学习的人是书呆子。但是我认为,如果对于理论性的知识只是读一读,背一背来应付考试,那才是书呆子的做法。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会趋易避难,避重就轻,而是会迎难而上,追求思想的广度和厚度。
当然,学习也有不那么枯燥的时候。其实,学习是否枯燥真的是主观的。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很枯燥,而我不那么认为。我希望能在课堂上与老师有更多的眼神接触,因此会选择靠前的位置。老师之所以为老师,他或她就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东西,无论多寡,我都期待着在每堂课中吸收到我未知的知识。有些同学认为老师布置的任务很枯燥,而我不那么认为。即使是一个简单的课堂演讲PPT,我都希望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想法”不是所谓的“复制粘贴”,也不是花枝招展或错漏百出的原创,而是所学知识和个人经历的互相结合。两三分钟的演讲很短,却实现了老师预期的目的。诸如此类的,当别的同学不满或抱怨时,我仍然心如止水,按部就班地做完该做的事。实际上,能够吸收新知识或能够发挥自我的学习能力就不那么枯燥了。那么在课堂中学习,在任务中学习与在社团、比赛中的锻炼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我总告诉自己,无论对象是书本还是他人,无论环境是课堂还是课外,何时何地都能够学习。
当然,还有一种学习可以用有趣来形容。那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学习。例如,学习一门外语、学习电脑技术、学习音乐美工等等,虽然不是自己的专业,但就是因为想学所以去学。这种学习的好处是在满足自己的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能力。可是也往往有两种结果:一是越学越起劲,二是因为没有约束而容易半途而废。在这个方面,我的心得是: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学业、工作两不误
不少同学有类似如何兼顾学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学习任务是已经规定好的,是学生的中心工作,只能增不能减;加入的社团以两个为宜,一个是系内的(学生会、团总支或班委),另一个是全校性质的,分别服务不同的群体,一小一大,这样就能比较全面地锻炼自己的能力;而社会实践只在寒暑假进行。
虽然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在时间上是不重复的,但是属于学校生活的学习和社团活动之间的冲突还是相当明显。在这一问题上,我的做法是:把自己的空余时间都列出来,再安排清楚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但是往往不会规定出具体的时间点(如8:00-10:00),而是用“上午”、“下午”、“晚上”表示时间范围。如此一来,有了计划的同时又不会有过强的紧迫感,从而有利于从容地完成各种任务。
此外,我不会,也不赞成为了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而逃课或者不做作业的行为。如果把社会经验放在首位,那当初就不应该上大学。对比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大学生的优势不在于丰富的社会经验,而在于扎实的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思维训练。而当我们拥有了这种优势,在实践上就能少走弯路,更容易出成绩。
如何才是更好的自己
我向来讨厌跟别人比较,所谓的“更好”是对过往的自己说的。今天比昨天优秀,期待明天更优秀的自己,就是一种进步。
这是一种奢求吗?我想,相比渴望金钱和权力,这种奢求要轻易许多。奢求金钱和权利的人,奢求的本身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我奢求的只是我自己。当我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年》中的一个片段:“我不需要钱,或者不如说,钱不是我所需要的。就连威力也不是我所需要的。”便产生了共鸣。现在,我凭借成绩站在了高处,但是未来的我在薪金或职位上可能算不上同学中的佼佼者。即使这样,我也不认为自己是差劲的。当我走进社会,一切又从零开始。我必须通过努力工作,用心生活来“建设”我的另一段新的人生。我获得的每一个报酬都必须不含有一丝欺诈和不义。我真诚地对待家人、朋友和同事。我还要教育出比自己优秀的下一代……这样的人生又怎么会差劲呢!
纵使我没有什么“大志”,但我也并不那么安于现状。“知足常乐”是对于整个人生而言的,如果我不为更好的明天努力,我就没有未来知足常乐的内容。在今天努力,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