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江门9月26日电(通讯员 许紫莹)为紧跟党的十九大步伐,践行中国梦,助力乡村振兴,发掘“镇濠泥鸡”文化,同时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者和保护者。2019年7月12日上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开平盛世社会实践队前往江门市开平市镇濠村拜访镇濠泥鸡文化传承教育基地,调研“镇濠泥鸡”文化。
不忘初心,文化传承
镇濠泥鸡,是广东省江门市开平一种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玩具。泥鸡身上有两个气孔,用右手拇指按住尾部小孔频频抖动,便会发出如母鸡生蛋下窝时的“咯咯”声,用嘴对住小孔能吹出不同的鸡叫声。对于许多开平人来说“镇濠泥鸡”是他们童年时代朝夕相伴的玩具,内心深处美好的童年回忆,也是镇濠村的吉祥物。

图为“镇濠泥鸡”实物。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曾志奋 摄
据了解,“镇濠泥鸡”在80年代初就基本失传了,泥鸡传承人冯永勇秉着文化传承的初心,不断探索泥鸡的发展道路,让泥鸡重出江湖。值得一提的是,开平“镇濠泥鸡制作技艺”在2017年的时候就被列入了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目前为止,“镇濠泥鸡”的发展未来可期,多次受到各大电视台媒体的专题报告,主管文化的江门开平领导,省长,副省长都来实地考察。

冯先生为队员们讲解“镇濠泥鸡”文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曾志奋 摄
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
传承泥鸡文化,需要材料,也需要人力,经济是最大难题,没有经济很难推动发展。泥鸡已经发展了三年,还是没有很大的效益,但冯先生表示还是要坚持发展,保护好非遗文化。
另外,知名度也是发展的一大关键。冯先生从2017年开始进校园号召市、镇的小朋友一起制作和传承泥鸡,呼吁大家做文创,三年内出席过四十多场展览会。虽然“镇濠泥鸡”在镇濠村家喻户晓,但在开平市内,除了老一代的长辈,很多城市居民仍然不知道有“镇濠泥鸡 ”的存在,想要让更多人了解到“镇濠泥鸡”非遗文化,并参与到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活动中来,宣传力度仍需加大。

图为队员对冯先生进行访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曾志奋 摄
不忘初心,不断创新
传承之路也需结合传统和创新,在传承非遗文化与精神的同时,适当地进行作品创新,创作一些满足当前社会流行趋势的非遗作品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保护,只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融入百姓劳动生活中去才是最好的保护。泥鸡的颜色原本是一个以黄色为主传统颜色,现在冯先生鼓励体验者们在泥鸡制作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画出心目中的泥鸡。在原本传统的泥鸡模型的基础下,图形颜色等方面可以多元化,不仅可以拼色、画图案,还可以写文字上去,创造出不一样的、有意义的泥鸡。
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入了解到镇濠泥鸡从出现、消失再到成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问卷调查显示,“镇濠泥鸡”在这几年的发展中,给当地村民树立了浓厚的文化自信,让村民们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智慧结晶,是受乡村孕育的珍贵文化遗产,亦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想要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无疑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关键的一点。
开平盛世社会实践队希望通过此次的调研,能呼吁更多人加入到保护非遗的队伍中,帮助乡民重塑文化自信,以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当代大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此献一份力,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携手美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开平盛世社会实践队与冯先生合影留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曾志奋 摄
中国青年网: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1063532&app_version=1.1.7&sid=470576&time=1569547345&signature=xZry0KPXd5RYDQVznvq4vZJWGt80Og4GlE6go9mAJkeON2wjWB&sign=63e2a3262135bd3b500358d1d338ae25&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