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已经做了明确的论断。在这次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青年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多次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因此,青年大学生在哪里,我们高校的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
有学者在《从互联网看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现状》中,通过调查了解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现状,有57.49% 的学生赞同“网络是我了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这一数据已经是2016年的数据,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深入发展,2018年8月,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首次突破8亿,较2017年末增加3.8%,10~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70.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因此,当前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身份地方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证。
互联网的“无边界”,各种新媒体、自媒体的介入,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通过精心的“化妆”,投其所好,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期的大学生投来各种各样的“糖衣炮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的讲话》中提到:“当前,世界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国内各种矛盾和热点问题叠加出现,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一刻也没有放松,这些都对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综合看,当代青年面对着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更需要在理想信念上进行有力引导。”
面对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高校需要给予的是高度重视和正面回应,“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或者说是教育方式,是教育的创新,是对传统教育的“与时俱进”。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主动占领互联网这个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指导方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努力探索“互联网+教育”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实现路径。
一、意识形态教育的“火车头”——党委(党组)牢牢掌握领导权与主动权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中指出,要强化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高校作为我国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场所,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是宣传思想工作“最大的变量”,意识形态工作要有效果,必须重视网上舆论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我看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执政党要努力适应“互联网+ ”背景下的舆论工作,在网络舆论战场上要有阵地、有声音,不能鸦雀无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
因此,“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需要党委(党组)发挥火车头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党委(党组)必须主动出击,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与网络宣传工作,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提升网络舆论引导水平,严密防范网上意识形态渗透,在高校中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加快高校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二、传统课堂的“大迁徙”——高校教育的变轨超车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校要以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在会议期间举行的“以本为本 四个回归 一流本科建设”论坛上,150所高校联合发出《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做出“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承诺。其中的第七点,提出了“我们致力于变轨超车”的口号:“我们将深入推进“互联网+高等教育”,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推动高等教育变轨超车。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打造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加大慕课平台开放力度,打造更多精品慕课,推动教师用好慕课和各种数字化资源,实现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相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是当前高校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高校传统的思政课堂要大胆创新,利用新技术,采用新办法,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互联网作为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的不去占领,那么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必然占领。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如果我们的大学生思想不过关,没有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那么我们的教育都是失败的,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办学育人过程,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能回避“互联网+教育”这样的大趋势,而是应该加强自身应用新媒体的能力,提高网络推广运营的技巧,深入了解当今最流行的网络文化,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打造思政智慧课堂,加大思政慕课平台的开放力度,打造高质量精品慕课,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重塑思政教育教学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 ’。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该大刀阔斧,进行传统思政课堂的改革。同时,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轨超车,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思想引路人。
三、“易班”——把班级建到互联网
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如何在“互联网+教育”这样的背景下,加强班级管理,提高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易班”的出现,无疑给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渠道,通过“易班”,辅导员可以将班级“建到”了互联网,形成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在这里,师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线上互动,交换信息,分享资源。“易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倡导自由平等的交流,这样的方式是大学生所乐于接受的。作为互联网时代下成长的一代,当代大学生更喜欢通过网络途径进行沟通,线下不愿意谈论的话题,在线上反而显得积极踊跃。
“易班”作为网上班级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辅导员要运用好这个教育宣传载体,就需要把学生吸引到易班网络交流中来,将日常生活管理和事务管理资料的共享,将重要的信息及时通过“易班”发布,并且实行激励制度,把学生的综合测评、评优评先与在易班上的表现挂钩,鼓励学生多使用该平台,鼓励学生通过易班撰写博客、分享学习资源、参与校园活动等。
“易班”作为一种新型网络互动社区平台,是“互联网+教育”下辅导员教育学生、服务学生的新途径、新手段、新方法,是辅导员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媒介,是辅导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
四、“青年之声”——网上共青团的“马克思主义”之声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政治性是共青团的灵魂,是第一位的,共青团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要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统一,时刻谨记思想引领是共青团的第一要务,始终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作为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依托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青年大学生在哪,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就应该在哪,青年学生活跃于互联网,共青团更是要主动占领互联网,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只要青年在的地方,无论千山万水,‘团团’都赶来见你。”
“青年之声”平台作为共青团联系青年的社交平台,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共青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重要载体,通过把握青年学生“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特点,高校共青团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走近青年、服务青年、帮助青年,在“青年之声”平台上打造有感情有温度符合学生需求的第二课堂品牌项目,借助“青年之声”,组建高校又红又专的网络文明志愿者,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集体发声,在互联网阵地用“青年之声”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形成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共振,融入高校大思政格局,引领青年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
总结
教育是国家大计、党之大计,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在 “互联网+教育”这样的大趋势面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党委(党组)充分发挥火车头作用,思政部大胆进行传统课堂的“大迁徙”,学生处通过“易班”开展网络班级管理,校团委用“青年之声”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联手打造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现状,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明确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最鲜亮的底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稿件来源:会计学院
文字:李杏余
审校:刘英 责编:刘英 编辑:黄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