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广州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党总支在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许搪紫、副书记冒娟、党员教师魏涛的带领下,带着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走进鸥涌村和黎滘村,开展以“雷锋精神暖心间,情系老人从心绽”为主题的党日活动。
六个小组分头行动,每组在支部党员同志的带领下,与当地社工团队一起开展探访活动。

分组成员到达鸥涌社区

分组成员到达黎滘社区
在老党员韦伯家中,那枚“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勋章在晨光中闪耀,映照着他半生的信仰。组里有位刚退伍复学的新兵,与这位老兵并肩而坐。两代军人的对话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党的赤诚与对生活的热爱。组长温怡馨后来回忆:“当看到老兵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摩挲勋章,我突然懂得,‘信仰’二字从来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融入血脉的坚守。”
另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家中,那枚带着岁月痕迹的奖章,无声诉说着战火纷飞的过往,让年轻党员们真切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勋章实拍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实拍
3月26日,经济与贸易学院党支部召开座谈会交流同学们的活动感想。会上,同志们积极发言,分享他们的观察与思考。

同学们进行心得分享
第二组的江晓明同志提到,在探访中发现不少老人被繁琐的社会福利流程困扰,“那些对我们来说轻而易举的表格填写、政策咨询,对老人却是实实在在的门槛,我们可以做得更细致。”他说道。
第三组的李湘怡同志说起胡伯伯谈及身体时的黯然神情,忍不住红了眼眶,她想起了自己年迈的外公:“很多老人怕给子女添麻烦,有病痛总忍着,或许我们可以牵头联系社区,把体检做成每年一次的暖心约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当年轻党员们握着老兵布满皱纹的手,接过的不仅是生活物资,更是精神的接力棒。那些在访谈中听到的故事,那些在院落里看到的艰辛,都在提醒着:所谓初心,就是走出书斋后依然记得百姓的疾苦;所谓使命,就是把课堂上学的理论变成服务群众的能力。这场春日里的走访,终将成为他们入党之路上的重要坐标——让他们懂得,真正的党员身份,从来不是佩戴在胸前的徽章,而是扎根在群众中的身影。

全体合照
经济与贸易学院供稿
文/陈颖诗 李湘怡
图/沈佳豪 李洁 陈颖诗
审校|李丹
编辑|何宛桢
责编|刘赟
审核|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