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常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常州市吟诵艺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范炎培应邀前往我院东莞校区,开展“吟诵漫谈”主题讲座。我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李铭建及校内众多吟诵爱好者参与讲座。
“吟诵在传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它具有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温文儒雅的讲述中,范炎培老师带领大家走进吟诵的艺术世界。
范老师介绍道:吟诵是我国古典诗词文赋创作、传承、学习的主要语音方式,它既是研读古诗文的一种创作方法,又是古代传授诗文的一种传统教授方法,更是表达和欣赏古诗文声韵美的一种语音形式。范老师还针对大多数人对“吟诵”的认识误区,详细讲解了“吟、唱、诵、念”等传统方式的异同,将吟诵与朗读、朗诵、现代歌唱等进行对比,以加深同学们对“吟诵”这一艺术形式的理解。
关于吟诵的要点,范老师指出,吟诵不仅要注意语音发声、呼气运气、间隔停顿和平长仄短等技巧方面,还要注意方言、情感等方面的表达。吟诵以方言为主,地区不同,吟诵调大多不同,加之吟诵的情感是自发的、即兴的,是根据自我对诗歌的理解来控制声音变化的,因此每次吟诵审美趣味不尽相同,就算是同一地方,吟诵调也可谓是代代不同,人人不同,次次不同。
通过反复吟诵,可以加强对诗词文赋的记忆和理解,可以表达其内在的韵律美感,体现其精神内涵和审美趣味。所以,吟诵非表演艺术,却可交流欣赏。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吟诵艺术的直接感知,范老师以《枫桥夜泊》为例,播放了苏州话、福州话、普通话等不同版本的吟诵调,更亲自示范了常州吟诵。随后,我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生李文杰也为大家表演了粤语吟诵。在热烈的气氛中,同学们真切领略到吟诵的魅力,并由此认识到,即使是同一首诗,也会因为各地方言的不同和对诗词理解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吟诵风格。
范炎培研究员示范《枫桥夜泊》常州话吟诵调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吟诵的价值应该如何认识?其传承之路又该如何铺展?对此,范老师以常州吟诵为例,探讨了吟诵的艺术特色、文化价值以及传承与发展问题。常州繁荣的家族文化、崇文重教的文化观念、完备的教育体系以及读书明经的社会风气推动了当地吟诵的繁荣发展,人们在日常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对吟诵多有亲切之感。常州吟诵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既有鲜明的吴语方言,又有明显的语音腔调;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蓬勃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地方的特色文化遗产,更是国家的艺术瑰宝。过去众多学人前辈的研究和保存对常州吟诵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今天常州吟诵的生存与继承更离不开当代教育的推广,应当让吟诵走入课堂,深入同学心中,通过反复吟诵,让同学们在吟诵中加深记忆和理解,不断传承下去。
范老师也针对大家提出的关于“学吟诵要从哪个方面入手”、“五音不全的人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调”、“配乐诗的吟诵有什么要求”、“现代诗能否吟诵”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他表示,吟诵无曲调,不是唱歌,要由着自己的理解、感受随性而唱,大胆唱出对诗词的感想。吟诵的范围极广,诗歌能吟,散文亦可吟,实而有韵感即可吟。
最后,范老师对大家寄予厚望:吟诵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后继有望;只要同学们有兴趣,肯投入时间与精力去尝试、思考和研究,便一定会有所收获。因此,范老师表示希望吟诵能在中大新华继续开展下去,能在新华学子的手中延续下去,并祝愿同学们能在这个领域有所收获,有所贡献。
全场师生全神贯注听讲
范炎培研究员与我院师生合影留念
(中国语言文学系供稿 文/ 卓东玲 图/吴桂玲)
责编│ 沈美辰
校对│ 林奕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