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中大新华,南国的树梢上还微微垂缀着透红的花,但在呼啸而过的风中,已然夹杂了一丝寒意。
早上七点,自习室门口便排起了长龙。在这些低头看书等待自习室开门的人中,许多是正在准备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子。他们或许在天色将明时便已经醒来,温习过几页笔记,来到自习室,从书架上抽出备考的复印资料,翻开扉页,写着已成功“上岸”的师兄师姐的“独家秘笈”或鼓励之语,心中又燃起了必胜的斗志。
“上岸”是每一位考研学子的目标,而这些踏入另一座象牙塔深造的“中大新华读研人”,又在经历着怎样的“奇遇”与“磨难”呢?
“努力成长为好用、能用、耐用的研究型护理人才。”
黄晓仪,2018年毕业于护理学专业,现就读于广东药科大学护理专业。
黄晓仪在广东药科大学的校庆合影
多年过去,黄晓仪仍然对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记忆犹新,作为一名护理学生,广东药科大学在处理这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扮演的“急先锋”角色深深吸引了黄晓仪。
“本科期间,护理学院王秀岚执行院长一直教导我们,要当好用、能用、耐用的实用型护士。我想对自己热爱的护理专业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看看自己的潜力能发挥到多大,能再突破多少。”当考研的种子在黄晓仪心中悄然落地时,她决定报考自己心中向往已久的广东药科大学。
新冠疫情期间,黄晓仪一直关注着母校校友会发布的抗疫信息,学校26位援鄂校友勇敢抗疫的事迹令她非常触动,母校领导班子和护理学院恩师们对毕业学子的表现出来的关爱关心,也让黄晓仪感到满满的动力,立志一心向学,成为一名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的护理人。
疫情期间,黄晓仪无法返校,身为学生的她也难以奔赴前线,当她看到母校前线抗疫和后方支援的师友们这些勇敢事迹,决定拿起笔写下自己对于疫情事件的研究和心得。今年,黄晓仪成功发表了四篇与新冠疫情相关的SCI论文,“这些成果都是在老师们、校友们的启发下取得的,我想,这就是母校的力量吧。”
研究生阶段学习期间,黄晓仪连续两年获得广东药科大学一等奖学金。广泛阅读文献、着重抓紧本质、注重团队合作、保持研究热情是她的“造梦密码”。
“认识自己,才有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坚持前进的毅力。”
罗江南,2019年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逻辑学专业。
逻辑学中符号化的语言
2019年4月,出于对广阔未知世界的好奇和自我提升的期望,罗江南开始准备着手准备考研。之所以选择跨考逻辑学专业,罗江南认为自己与这门学科似乎比较有“不解之缘”:思维理性缜密,会根据自己的目标制定战略性的长期规划,也会根据轻重缓急来进行具体安排。这样的性格特征,与逻辑学重思辨、重理解,较系统化的学科特点是相吻合的。
但跨专业毕竟是相当大的转变,罗江南从开始读研生活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他的适应过程,与汉语言文学注重积累与感受的特点相比,逻辑学更注重变通、理解与形式,且要求跨学科的广阔视野。罗江南从自己的已知的熟悉的部分入手,靠多问、多想、多看、多理解,一步步踏实地在逻辑学的世界里耕耘。当面对着全英教材以及晦涩难懂的数理符号组成的教案,虽然辛苦,但心是也充实而满足。
读研期间,邂逅了名字常出现书本封面与学科杂志中的学界大咖,时常与外国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罗江南发现这个世界原来是如此宽阔自由,丰富多彩。
“Think like a king,like men toil.(像国王一样思考,像侍从一样辛劳)”这是罗江南的个性签名,也是他对师弟师妹们的寄语。“不要带有功利的目的,不要盲目从众,要持之以恒坚定本心”,罗江南建议,在工作和考研中的抉择,重要的是先认识你自己。
“深耕专业技能,实现人生价值。”
孙丽婷,2019年毕业于财务管理专业,现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会计专业。
孙丽婷2019年在中大新华的本科毕业照
孙丽婷之所以选择毕业深造,不仅为了弥补自己高考中未曾实现的“名校梦”,更是为了到达一个更高、更大、更广的平台,开拓视野,成为更好地自己。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生生活,孙丽婷发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本科阶段学习的深化。例如:本科阶段老师教学生的是已表露出的“现象”,而研究生阶段的老师会带着学生一同探究此“现象”出现的原因。
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教学没有指定教科书,课堂上也更注重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比如课程中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话题讨论、作业展示、模拟实操等。这样研究型学习的培养模式使孙丽婷迅速成长,并对未来的人生和职业规划发展日渐清晰。
经历过考研这场“硬仗”,孙丽婷感触颇深:“考研复习的过程中,我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总结归纳能力都能得到提升。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我的抗压能力、时间规划和心态也又一次被打磨锤炼。相信这都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考研收获的不仅是一纸文凭,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的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人生之路规划不尽相同,但孙丽婷希望,我们都应该对自己的未来好好规划,并朝着目标去奋斗,不负美好青春韶华。
“只要心中有目标,沿途的风景也不妨细细欣赏和品味。”
李绮妮,2019年毕业于会计学专业,现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
李绮妮在华南师范大学留影
大学期间,李绮妮发现自己运动营养这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决定选择“二跨”考研——跨学校、跨专业。“路途必然艰辛,但也并非‘此路不通’”,李绮妮说,“当你全心投入,将思维模式‘调频’至新专业的‘波段’,你就会发现知识其实是一个自然习得的过程。”
又一次进入校园,李绮妮感触最大的是对自主学习的要求很高。“老师不会安排你每一步要去做什么,而是要你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再主动去找导师交流”,李绮妮说,“导师带我们做课题时告诉我们,无论是做科研还是经历人生,一定要耐心、有定力。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亲身探索、发掘、创新之后,才算是完整。”“读研的生活会让我们遇见更多不一样的风景。阅读文献探索知识的边界,和好友相约早起登山看日出,泡在健身房里练习瑜伽……生活的美好总是值得我们去发掘。”
“既然选择开始,便专注地去做吧。”李绮妮认为考研是自我进阶的过程,悄然灌溉人生成长:“只要你的心中有那种‘一定要做’的信念,便没有什么能阻挡住你前进的脚步。”
“不同的阶段有不一样的挑战,勇敢前行才能收获成长。”
陈裕鹏,2019年毕业于英语专业,现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英语笔译专业。
陈裕鹏生活照
与大多数研究生一样,陈裕鹏的读研生活也充满挑战。北国冬日的暖阳、繁忙而充实的学业和生活让陈裕鹏在哈尔滨的读研生活格外的多彩。
陈裕鹏认为,研究生与本科期间最大的不同在于课程的设置。与本科课程基础而广泛的课程设置不同,研究生期间开设的课程“细”又“专”,通过知识的延展和大量实习任务,全方位地锻炼系统思维,提升专业能力。
陈裕鹏的读研生活围绕着“四点一线”展开——教室、宿舍、图书馆和舞蹈室。读研期间,他将练舞作为平常放松的一种方式,他积极参加国际街舞比赛的志愿活动,利用专业知识做陪同翻译,既锻炼了自己的英语能力,也结识更多热爱舞蹈的朋友,了解更多舞蹈的故事。
通过读研的经历,陈裕鹏更加坚定了自己人生的目标:“知道心栖息在哪,走到的每一个地方才是成长,而不是流浪。”
“数字化、精细化,我的学习有目标,方向很明确。”
——林钧涛
林钧涛,2019年毕业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就读于广东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工科的研究生阶段学习与本科生活大不相同,林钧涛有着很深切的体验。“研究生是实行导师制的,每个导师有不同的研究方向。我们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推进项目研究,要经常与导师交流,并进行汇报。导师们会以问题为导向让我们自主探究解决方法,并在讨论会上用30分钟的时间汇报算法。”
“读研期间每天的生活围绕着实验室、饭堂和宿舍。每天的时间一大半是在实验室度过的”,林钧涛说,“实验室就像是公司,办公、学习、休息都在这里。有些实验室甚至采取打卡制,去到打卡,离开打卡,同学们在‘工位’上专心自己的研究。”
林钧涛介绍到,自己所在专业的毕业要求是申请一件发明专利,并发表一篇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论文,他近期的“小目标”是跟着老师攻克支持向量机研究。近期,他刚刚把专业书本研读完,准备查阅外文文献寻找更多的思路。“无论考研、读研,对英语的要求都不会低,想要去了解一些最新的研究时,必须要看懂那些专业术语,这在考研复试时导师也会考察到,所以在本科要做好专业和英语的双重积累。”
“对编程来说,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要拓展更多领域的研究。”
金秋池,2019年毕业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现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作为我校第一届数媒学子,金秋池对当时正在探索中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这样评价:“学的方向很全面,但感觉如果要确定一个领域去就业,仅是本科生的我掌握的技术还不够精通。”大三下学期,金秋池决定并开始认真备考。对人工智能方面研究更感兴趣的金秋池,选择踏上编程技术道路。
金秋池认为,因为老师与学生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无论生活还是学习上,有什么问题学生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或倾诉。读研期间通过与导师充分交流,这个过程能学到的不只是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而是得到全面的成长。
学习新知识会带来充实和满足感,也偶有会有枯燥与疲惫的时候。金秋池则会选择运动的方式来放松自己。“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有效地恢复精力。高效的休息才能带来更好的精神状态。大家在一起打一会儿乒乓球,转移一下注意力,后面工作的效率也才能更好。”
金秋池就读的华中师范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2019年末,一场疫情猛然来袭,武汉市风雪漫天。回家放寒假的金秋池没有想到,这一场“假期”竟然长到错过了武汉的早樱时节。但在家的日子,金秋池也没有停止学习,“很突然地,才读了一学期研究生,过了个假期就研二了。在校研究的时间似乎一下子缩短了,但我们的脚步一直在继续。武汉慢慢复苏,我们也努力进步。”
“要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享受独自努力的孤独感。”
李绰莹,2020年毕业于服装设计专业,现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
李绰莹读研期间所在班级举办的作品展
灯下针线旋移,台上风姿绰约。浸浴在美学星河、注重于实践创作的艺术生,在考研时也面对着同样的压力。“考研是一个人的孤身奋战”,李绰莹说,“初试前的那段日子压力确实很大,我去操场跑步,来想办法消化压力,直到考试结束”。
即使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备考时那份孤独也依然伴随着她。“与本科时期大家成群结队地活动不同,读研的生活更多是要独自面对许多事情”,李绰莹解释道,“因为研究生彼此之间专业方向不同、导师不同、空余时间也各不相同,往往只有上课才能和同学见一面”。
李绰莹说,可能有些人会认为,艺术类的课程会更加注重创意和想象力,但其实在学习中发现,大到找公司、做调研,小到课程设计,都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
读研期间,李绰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课程的作品展览。海报的修改总是在深夜。但那份若隐若现的孤独感,在穿过细针密缕、越过长夜茫茫后,织引出一道新意盎然的虹光。
“既然选择了科研这条路,就要脚踏实地走下去。”
陈思榕,2020年毕业于药学专业,现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药学专业。
陈思榕在做科研实验
本科阶段,学校举办的药学专业学术活动,开阔了陈思榕的视野,也在她心底埋下了一粒种子。“我第一次参加生理学学术活动时,不敢参与讨论,但在曹颖男老师的鼓励和启发下,我叩响了药学专业的科研之门。”为了更深入地在本专业耕耘,陈思榕选择了攻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比本科更为深入,其所学内容是本科所学的延伸,不过更侧重于对原理和机制的探索。本科是接受学问的过程,而研究生需要主动探求知识,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读研阶段的学业比本科更加繁忙,对抗压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研究生学习中,无论是否上课时间,陈思榕总待在实验室埋头工作。有时为了等实验结果,不知不觉已是深夜。但陈思榕认为,既然因为心中的热爱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努力坚持下去。
陈思榕对自己的读研阶段也做出了规划:研一时要多读文献,开拓视野,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研二时要学习相关的实验数据处理软件,培养论文写作的思维习惯;研三要在科研方面发表属于自己的课题。争取硕士阶段的学习结束后继续读博深造。
2020年的日历在冬岁中慢慢掀过。一批考研人在跨过了特殊的复试,从一个校园踏入另一个校园,在新旅地继续前行的脚步;又有一批考研人在冉冉游向河岸,希望能在前方的“未知之地”开拓出精彩人生。
书山漫漫,孜孜以求。前方的路虽不平坦,但为了沿途的美景,值得奋力一搏。
谨以此文,祝所有中大新华考研人顺利上岸!
中大新华记者站供稿
文/杨艺 余雪柔 周中平 叶芊穗 陈琳琳 崔诗苑
图/受访者提供
审校|刘英
责编|刘赟
编辑|黄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