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高校校媒圈里,有这么一个校媒人的“奥斯卡”盛宴,那就是广东省“十佳校媒”评选活动。2019年4月20日,一场接一场的暴雨席卷广东,然而在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会议厅内,聚集了来自全省各高校的百余名校媒人正在紧张焦虑地等待着……
2019广东省第八届“十佳校媒”颁奖典礼
“我宣布,获得广东省第八届‘十佳校媒’有:华南师范大学新闻社、中山大学中大青年传媒、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记者站(以下简称中大新华记者站)……”当中国(广东)高校传媒联盟秘书长、中国青年报广东站站长林洁宣读完名单后,台下校媒人一片欢呼,场面无比激动,掌声久久回荡着。此刻,第七届中大新华记者站副站长王楷莉比谁都更为激动,这一刻她兑现了自己当初竞选副站长时对百名校园记者许下的承诺。
2019年4月21日凌晨,中大新华记者站副站长王楷莉发了一条关于记者站的朋友圈
算上这次,中大新华记者站已连续三年获得了广东省“十佳校媒”荣誉,作为一个年轻的校媒团队,中大新华记者站借助新媒体优势,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新华微播、新华微电台、新华微印象、新华微视界、新华微眼“七大微品牌”传播校园资讯,秉承服务师生、服务新华,共促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宗旨,在中大新华的宣传工作中承担了重要作用。中大新华记者站模式在应用型大学育人和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形势下获得了双赢局面。
一个有灵魂的校媒团队
在中大新华师生眼里有着一抹亮眼的“黄”,他们是中大新华记者站的学生记者,他们被中大新华师生亲切地唤作“小黄鸡”,他们身披“黄马甲”,穿梭在学校各大新闻活动现场。这群“小黄鸡”已经成为中大新华的一抹动人风景线。
“我们的百名校园记者始终谨记王庭槐校长在中大新华首届校园记者节上题写的‘责任、敏锐、文笔、视野’八字期望,担当校园记者职责,强新闻本领,塑记者品格,做真实、客观、有温度的报道,讲述新华好故事,传递新华正能量,传播新华好声音。”中大新华记者站首任指导老师、宣传与新闻中心副主任刘英老师如是说。
王庭槐校长与学生记者共庆中大新华首届校园学生记者节
2015年11月8日,适逢第十六个中国记者节,中大新华的学生记者们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并在全国高校中开创了首届校园学生记者节。
王庭槐校长为百名校园学生记者队伍亲笔题词
王庭槐校长为百名校园学生记者队伍亲笔题词并祝贺首届校园学生记者节成功举办。他希望学生记者们谨记“责任、敏锐、文笔、视野”,勿忘初心,以服务为宗旨,勇担社会责任,将“百名校园学生记者”队伍打造成学校的实践育人品牌。这些活跃在校园新闻前线的“百名黄精灵”,继续传递中大新华正能量,传播中大新华好声音。
中大新华记者站百名学生记者的宣誓现场
今后的每一年校园学生记者节,总会上演这么振奋人心的一幕,百名校园记者握紧右拳,齐声宣誓:“我是一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学生记者。我决心,心怀‘责任、敏锐、文笔、视野’,强新闻本领,塑记者品格,做真实、客观、有温度的报道……”宣誓仪式后,这群身穿黄马甲的学生,正式成为了一名校园记者。在所有的学生记者眼里,这不仅是宣誓,更是承诺,是他们扛起爱与责任、使命和担当的郑重承诺。记者宣誓成为了中大新华记者站创立至今一直延续的优良传统,这也是记者精神的灵魂所在。
第七届学生记者站户外素质拓展活动
中大新华记者站公关部看似一个边缘化的部门,但在整个记者站团队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关部对外树立记者站形象,对内凝聚全站,促进记者站队伍建设,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百名校园记者素质拓展活动,这是提升团队凝聚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了提高学生记者的综合素质,中大新华记者站公关部每年都会策划开展两期全站素质拓展活动。将锻炼与娱乐相结合,学生记者不仅能从中获得团队的幸福感,而且加强了团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凝聚力,锻炼了团队面对机遇与挑战时的协同应对方式,也为学生记者提供了一次线下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使得工作的开展有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亲情化的团队氛围,让每位校园记者都建立起亲人般的情感纽带。
站徽、站服——精神与使命的载体
记者站站徽
谈到记者站,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记者站站徽和记者站站服。站徽的设计者刘英老师和记者站早期负责人之一的欧嘉欣同学介绍道,中大新华记者站站徽的创意原型,为记者的“记”字。黑色外圈代表“黑色的眼睛”,寓意学生记者的新闻眼,善于发现新闻点,洞悉事实真相。而我们在眼中又看到了“时钟”,寓意记者时刻要有时间观念,与时间赛跑,分秒必争,保证新闻的时效性。时钟上的刻度,代表学生记者心中的尺度,坚守记者的职业品格,正直、纯洁、勇敢,勇担社会责任。时钟内的笔杆子是记者反映社会、反映生活的工具,此外,还代表我们做人的品格,如笔杆,正直、畅达。再到笔下的“记”字,并用红色以警醒每一位记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严以律己,勤于反思自省,坚守底线与职责。
中大新华记者站站服
然而学生记者每次参加新闻报道时所穿的站服被师生们称作“芒果皮”,以温暖黄色为主调,黄色给人眼前一亮、内心温暖的感觉,与本站服务师生、服务新华、共促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宗旨和做好校园媒体有着紧密的联系。马甲的设计体现一名记者做新闻报道雷厉风行的形象。
中大新华记者站吉祥物“小黄鸡”
此外,为了让记者站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中大新华记者站第三届宣传部负责人李瑜莹还设计了中大新华记者站吉祥物——“小黄鸡”,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属性来创作“小黄鸡”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深受师生们喜爱。
“三年彩虹桥计划” 促学生成长成材
中大新华记者站作为学校的官方校园媒体,成立以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新华微播、新华微电台、新华微印象、新华微视界、新华微眼七大微品牌传播校园资讯;始终秉承“服务新华,服务师生,共促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宗旨,追求“正直、高效、优质”的卓越品质,致力于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校媒中最具影响力的学生媒体品牌。然而,这一切自然离不开“三年彩虹桥计划”在促进学生记者队伍成长成材的同时,保障中大新华记者站在服务型官方校园媒体的道路上不懈奋斗。
三年彩虹桥计划,三年出精品
所谓“三年彩虹桥计划”即是中大新华记者站七大部门(秘书部、编辑部、院刊部、摄影部、采访部、宣传部、公关部)围绕 “七大微品牌”建设来促进记者站的发展与学生记者的成长成材,第一年扎实学生记者本领,第二年致力于品牌建设与发展,第三年成就精英记者和品牌精品。
在“三年彩虹桥计划”实施过程中,中大新华记者站采取学生队伍自治和教师指导的平衡,采用科学选拔用人方式保证记者站具有向前发展不竭动力。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是注重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的政治意识和综合素养,有较高的觉悟和境界,有较好的文笔和才华,具有相对成熟的心智和顽强的意志,并且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学生记者; 二是选拔具有较高新闻素养、较强文字功底、一定团队协作能力的成员来担任记者站的管理骨干;三是精英记者参与校园记者沙龙,以老带新,梯队建设促队伍接续发展。
广东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主任、省记协主席、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兴锋教授、广东省老记者协会理事黄洪武资深记者为校园新闻宣传队伍带来“如何提升记者素养”的主题讲座
每学期不定期举办多次校园记者沙龙
众所周知,学生记者培养周期长、流动性大,对新闻采写等工作质量影响大。新成员一般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磨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校园记者,成熟的校园记者往往又是高年级的,面临外出实习、工作、考研、毕业等情况,容易导致人才断层。为此,“三年彩虹桥计划”在促进学生记者成长成材的同时,有效地保障了团队的稳定有序发展。
学生记者李怡琳在竞选中国(广东)高校传媒联盟第十一届主席团
据统计,在“三年彩虹桥计划”的培养下,中大新华记者站已为广东省高校传媒联盟输送人才30名,其中4名担任历届主席团成员,为广东高校校媒事业贡献中大新华的智慧与力量。

学生记者石雨晨、唐汉丞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所创作的作品所刊登《人民日报》的版面(2019年9月6日第12版记者调查专版)

学生记者高敏倩参与中青报“走进“西电东送” 寻找至美文化”活动发表《电网人的世界不只灰和白》于中青报(2016年12月13日08版)
学生记者站陈晓悦、李嘉媚、张童威、钟耀声参与中青报《东莞麻涌:治污拆旧引来“金凤凰”》报道
学生记者参与东莞大学生篮球联赛报道表现优异,获评“优秀校园记者”
另外,学生记者获得数十项国家级、省级校报好新闻奖,参与协助过环境部采访团、中青报“西电东送”采访团、央视中华龙舟大赛采访团、中共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寻找省直单位“十大最美志愿者”采访团、东莞市大学生篮球联赛东莞日报记者团等社会各界的相关活动报道。
“行走中的校园记者”扛起社会责任
记者职业承担着社会责任,然而中大新华记者站的价值不止于校内,也常在校外。中大新华百名校园记者主动服务当地、服务社会。每年中大新华记者站都组织至少两支社会实践队伍,从东莞泗安岛志愿服务,调研新农村建设,寻访抗战老兵到重走红色长征路,文化传承之旅,融合新闻采访、纪录片、调研报告为一体,做出了令当地政府、社会媒体、学校领导师生所认可的“行走中的校园记者”系列报道。
学生记者携带摄像机、电脑等设备,将老兵讲述的抗战故事,制成影像资料
2015年7-8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大新华记者站积极响应学校“寻访英雄足迹·传承革命精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学生暑期寻访活动的号召,组建了四支70人的学生记者寻访队伍,前往抗战纪念基地、革命老区等地寻访英雄足迹,将老兵口述历史以纪录片的形式进行史料保存。所作纪录片、新闻作品获得梅州市关爱老兵志愿者协会、兴宁市阳光义工协会等社会组织的认可和赞许。
学生记者回访抗战老兵,将视频、图片资料与老兵分享交流
2016 年7 月,中大新华记者站前往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重走长征路,回访抗战老兵,寻访老党员,深入基层群众,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梅州大埔虎山中学校长温兆龙为学生记者讲述大埔中学的发展历程
2016 年8 月,中大新华记者站前往福建省龙岩市下洋镇、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以寻访客乡文明镇为契机,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透过校园记者的视角,探究客乡小康文明建设发展和客家精神文脉传承现状,为当地政府建设客乡小康文明镇、承扬客家精神文脉提供对策建议。队伍制作的宣传成品及调研报告获大埔县茶阳镇政府、大埔中学及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并被作为当地文化资料建立档案保存。
学生记者实地探访佛山木版年画百年老铺
2017 年7 月,中大新华记者站前往佛山开展为期一周的“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行”,学生记者实地探访佛山木版年画百年老铺;近距离接触佛山木版年画界的活化石——冯炳棠老师傅;参观佛山陶瓷旅游发展代表景点南风古社;参与南海非遗文化周活动暨“筑梦佛山,梦圆南海”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到访陶瓷界的全球代表性企业——佛山新明珠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并调研陶艺的创新与发展。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在佛山龙坡中学挂牌
2018 年7 月,中大新华记者站奔赴佛山三水芦苞镇龙坡中学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龙坡文化寻根之旅”为主题,13 名学生记者在龙坡中学开展为期7天的龙坡中学暑期夏令营,共开设爱国主义教育、摄影课、采访课、手工课、表演课、演讲课等多个兴趣课程,辅导来自不同年级的30 名中学生,期间还组织并参与该校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记者站 “三下乡”实践队伍前往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深入调研“客家菜师傅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2019年7月15日至20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记者站 “三下乡”实践队伍以《精准扶贫树品牌,乡村振兴奔小康——广东梅州玉水村以“厨乡玉水”品牌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案例研究》为主题前往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深入调研“客家菜师傅工程”,弘扬客家菜文化,就如何更好地弘扬客家特色饮食文化,从而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实施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为当地政府积极建言献策。该镇常务副镇长谢国栋表示,中大新华记者站对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玉水村名厨、村民代表等进行了实地走访、访谈,就玉水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状况及玉水村“厨乡玉水”品牌的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学生们态度积极,工作认真负责,向政府提出了诸多可行性建议,展现出了中大新华学子的良好风貌,为中新华学子点赞!
参与活动的学生记者纷纷表示,作为行走中的校园记者,我们时刻谨记着自己的身份,谨记王庭槐校长“责任、敏锐、文笔、视野”的八字期望,严以律己,大胆创新,将中大新华记者站“行走中的校园记者”这个品牌做得更加卓越、更具影响力。
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保障团队发展
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以平台育人,以榜样树人,激励创先争优,促使宣传队伍收获与成长并行,增强团队获得感、认同感。在宣传与新闻中心的指导下,中大新华记者站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并组织开展了记者之星、优秀记者、十佳记者、十佳通讯员、十大校园新闻、中大新华好新闻好作品、十大新闻图片等评选活动。
在各类评选活动中,宣传与新闻中心组织校内评审专家进行评选,对获选作品的学生记者给予一定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不仅提高了学生记者的积极性,还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与此同时,积极推荐学生记者的优秀作品到市、省和国家好新闻奖的评选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记者的潜能,让他们感受到获得感的同时助力他们在新闻事业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实行换届竞选制度,建立一支青黄相接、活力四射的队伍。学生记者负责人对学生记者的影响是巨大的。每年换届竞选,由指导老师和全体记者共同挑选出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组织协调能力、较高业务能力和奉献精神的学生担任学生记者站负责人,保障学生记者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学校学生记者队伍中安排了多名不同方向的指导老师、设置了一名站长和2~3名副站长以及各部门部长几个层级,由站长团携手七大部门打造出“七大微品牌”,并在各学院设记者站分站,扛起了一所两万余人高校95%的新闻报道任务,开启了院系二级化新闻宣传模式。
把例会制度作为学生记者队伍管理的重要平台和手段。学生记者负责人坚持每1~2周召开一次例会,由站长团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召开,总结前阶段的工作,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交流各部门工作进展,及时协调记者站内部事务,解决相关问题,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记者站全体成员例会一学期安排2~3次,指导老师参加例会和全体学生记者就相关热点问题、稿件内容进行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培养记者间的感情,提高学生记者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坚持淘汰制,保证学生记者队伍的持久生命力。中大新华记者站秘书部协助站长团,对所有学生记者进行量化考核,在招聘新记者的过程中及时淘汰一批不思进取、对工作失去热情的学生记者,保证队伍吐故纳新,从而保证学生记者队伍旺盛的生命力。
为学生提供实现自我价值开发无限潜能的舞台。团队里采用项目化运营的方式来打破学生记者部门的限制,鼓励学生记者积极参与到校报、校园网、官微的建设中来,并在校报和校园网、官微开设专栏,定时刊发学生作品,同时学校出台了相应的稿酬制度,支付一定的稿酬给学生记者,给予学生记者精神和物质的奖励,为学生记者提供一个激发潜能、施展拳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百名校园记者情感纽带——爱与传承
当前的大学生个性极强,对各种事情和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对学生记者队伍的管理不只停留于用制度硬性规定的阶段,二是要把情感融入到日常管理中,让学生记者们对自己的工作有极大的爱,同时让他们感受到团队管理的人性化,增强学生记者的归属感,在学生记者眼里,记者站是一个家而非单纯的一个社团,与指导老师的关系是亦师亦友,成员间的情感更像兄弟姐妹。
中大新华记者站第四届站长徐少伟:回想在中大新华记者站的三年,所幸有所收获、初心不负。记所思,言所想,担正义,著文章。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得,那些无声付出的背后是怎样的收获与成长,每一名学生记者以“校媒人”之名,用心讲好新华故事,尽心尽力服务全校师生。
中大新华记者站第五届站长何晓苑:我的大学四年基本上是给记者站的,曾有小黄鸡调侃说,我的男朋友叫“季哲展(记者站)”。记者站不仅承载着我的大学四年所有回忆,在这里哭过也笑过;更多的,记者站教会了我很多很多——责任、坚韧、勇敢、感恩……记者站教会我的,是认真努力,守护初心,始终用清澈的眼睛看世界,传递正能量。
30秒出推文的工作现场
我们共同创造了记者站30秒速度(活动结束30秒出推文)。当全校师生都在惊叹记者站出新闻速度的时候,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在别人看秀的时候,我们在人头攒动的最后,抵着寒风,现场编稿、拍照修图、拍摄视频、校对稿件等,“30秒速度”是几个部门联动合作的成果。当时有小黄鸡说:“所谓的30秒,不过是无条件互相信任罢了”。记者站教会我的,是团队合作,是互相信任,是高效配合。
这几年记者站荣获大大小小的奖项,而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是“小黄鸡”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借用编辑部的部门部规就是 “条路自己拣,仆街唔好喊”(粤语)。我永远记得记者站第一次拿到“十佳校媒”时我激动又复杂的心情,为了这个奖杯记者站用了三年时间,“年轻”的记者站有此殊荣,其背后是每一届“小黄鸡”们日日夜夜奋斗,得出的每一份优秀新闻成果凝聚而成的。记者站教会我的是,要永远保持最初热情、永远热泪盈眶,因热爱而工作的成果会比任何一份荣誉更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中大新华记者站第六届站长蔡露:在记者站三年,第一年是兴趣,第二年是责任,而第三年更多的是那一份牵绊的感情,选择留在记者站,与记者站一起前行,我想是我做过最正确的选择之一。
在记者站我经历过紧张写稿,经历过熬夜做策划,经历过一整天换着地方跑活动,也经历过连着几个星期都没休过周末,但是其实这些一点儿也没让我觉得辛苦,因为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跟这么一群可爱又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大家鼓足干劲完成工作,即使结束后会瘫在椅子上说:“啊!好累啊!”但是过后想想,又觉得这是一件件让人成长又开心的事。
记者站第六届公关部部长、中国(广东)高校传媒联盟第十届主席团成员李嘉媚: 在中大新华记者站的培养下,2017年,我成为中国(广东)高校传媒联盟第十届主席团的成员。这一年,我并不是孤军奋战,记者站是我强大的后盾,她十分支持联盟的各项工作,每年积极地向联盟输入优秀的校媒人才,积极参与其他高校校媒相互交流学习的活动。在联盟心中,记者站的小黄鸡有活力、洞察力和干劲,有很好的记者品格和素养,拥有饱满的热情去接受各种任务的挑战。我很骄傲,我出身于中大新华记者站。
记者站第六届采访部部长吴倩倩:我一直很自豪自己加入记者站。我一直觉得只有在中大新华记者站这里,才真正学到了一些我们从来都没接触到的东西。我们做校媒的,是要在别人休息的时候、放松的时候去工作。但是这也只有在记者站能发生,大家凌晨在一起工作,通宵地去修图、写稿、剪视频,每个人都很开心,根本没有苦恼或者抱怨。
我们一直都在做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报道,首先要求我们自身就要有深度跟温度。我觉得能进入记者站的必定是思想境界特别高且情商特别高的人,这样的人做出来的报道才深刻。所以我真的很庆幸能加入记者站,并且认识了一群这么优秀的小伙伴。我希望这一抹金黄能够永远在我们的校园里面流淌下去。
记者站第六届采访部记者、中国(广东)高校传媒联盟第十一届主席团成员李怡琳:要问记者站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实在太多了!在一次次的采访活动中逐渐成长,学会表达自己的心声,从容地与人沟通。一个校媒“小白”在历练中学会了写策划、做采访等新技能。加入记者站是我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中大新华记者站,是一个有梦有情怀的地方,感谢它给我带来的一切,一路成长一路高歌。
记者站第七届编辑部记者蔡浩娴:感谢我们有优秀的指导老师和认真负责的站长团和部长们。喜欢小黄鸡的认真刻苦,全员为了做出真实而又有温度的报道,一直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没有一丝懈怠。在小黄鸡身上,我看到了“热爱”。因为热爱所以觉得不疲惫。他们对记者站的赞美,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感谢记者站给予我的机会与名义,希望自己能够尽最大的努力为记者站做贡献。
“校园新闻梦”孕育累累硕果
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党委宣传部(宣传与新闻中心)的指导下,中大新华记者站成立至今从当初只有30人专注纸媒的团队,到如今发展成为一个横跨穗莞两校区拥有百名校园记者的服务型学生媒体队伍,年均出任务1200余次,写稿千余篇,凝聚团队力量,不断开拓创新,借力新媒体,主打七个“微品牌”(年均阅读量50万+),对校园新闻采取全方位、多元化的报道,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相关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宣传和要闻报道,为院系部、学生社团提供采写、摄影、录像等服务。
一届又一届学生记者努力拼搏,不懈奋斗,斩获诸多硕果。2014年,中大新华记者站应邀加入中国(广东)高校传媒联盟,同年,获第四届广东省十佳校媒“最具活力奖”;2016-2019年,连续三届获得广东省“十佳校媒”荣誉称号。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2019年,中大新华记者站斩获4项国家级奖项,如: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2018年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中荣获“匠心传播好作品”等;28项省级奖项,如: “我的中国梦”摄影大赛、中国高校新闻扶持计划”暨第二届广东省大学生新闻作品评选、广东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等。
学生记者曾多次在“中国高校新闻扶持计划”暨广东省大学生新闻作品评选中荣获嘉奖
学生记者黄君乐在2018年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中荣获“匠心传播好作品”荣誉
学生记者郑伟国获得2017年度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摄影类三等奖
中大新华记者站第七届站长黎佩欣说:“百名校园记者有着同一个梦想——‘校园新闻梦’,凝聚了一届届“小黄鸡”的热情,我们不惜一次又一次地与朋友爽约陪伴记者站一同成长,亦坚持一遍又一遍地用爱与责任、使命与担当将记者站大家庭精心浇灌,终获硕果,我们始终坚信能与她一步一步往前探索,将会遇见熠熠生辉的未来。我爱记者站!”
我们相信,是一届又一届“小黄鸡”的付出,才成就了学生记者穿上黄马甲时自带的自豪感与生命力。我们期盼中大新华校园里的这抹“黄”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期盼小黄鸡们能永葆活力、与日争辉;也期盼中大新华记者站能始终秉承为中大新华师生、为社会服务的使命不断前行。
“哇,‘小黄鸡’你好呀,我已经关注你们很久了。”
“感谢关注,中大新华学生记者站将与你一同成长。”
一日“芒果皮”,一世“小黄鸡”!
中大新华记者站供稿
文/王楷莉 关雪萍 黎劲聪 邹慧娴 魏俊鑫 游演璇
图/中大新华记者站
指导老师/李波
审校/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