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特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华特色 >> 正文

[新华特色]圆梦在新华之“六大人才计划”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06-29 [来源]: [浏览次数]:

2016年3月9日,王庭槐院长在2016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学术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的十六字发展思路。3月9日-23日,全校五大学科围绕该思路分组研讨,并就各学科2016年发展计划进行集中汇报。4月6日,王院长主持召开了创新强校工程——六大人才计划工作会议,就“学术强校:落实六大人才计划”议题与各项计划具体责任人再次集思研讨。

十六字发展思路,提出仅一月,已在师生中引起热议:“感觉今年又有新变化,看来有大动作了!”“我发现今年的提法很新鲜,学术强校放在了首位”“以往从未像今年这样多次提到‘学术强校’”“我还专门研究了下‘六大人才计划’,感觉很是振奋人心!”……带着这些热议的话题,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采访了王院长(以下简称王院)。

记:今年将“学术强校”首次位列十六字发展思路之首,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王院:2005至2015这十年,学院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简陋的广州校区发展到为横跨穗莞两市的一校两区,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完善了办学的基本条件。这期间,我们非常注重教育教学质量,将“控规模、保质量、树品牌、促发展”融贯整个办学过程。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获社会普遍认可,完成了“质量立校”这个艰辛而重要的历程。

而如今呢?处在迈入第二个十年发展的新起点、关键年上,我们在思考下一步学校怎么去发展?答案是“学术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从上一个十年的“质量立校”到下一个十年的“学术强校”,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最近,我喜欢在多个场合,反复讲:“没有真学术就没有真教育,没有好的学术就没有好的教育质量。” 因此,我们要做有真正学术含量的高校!为此,今年将“学术强校”放在首位。

记: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提出“学术强校”有着怎样的意义?

王院:我认为,相对于“十三五”规划开局,更重要的是下一个十年发展的启动。至于意义,往宏观说,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形势,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中大新华的教育事业发展中,深入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我们每一名中大新华人作为国家的公民,应为“强国富民、育人为先”而奋斗、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

从微观讲,在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已然进入精准教学时代,特别是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更新非常快,产生的海量信息有待挖掘、分析、创造、升华。如果我们还不紧跟时代,更新知识体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真正学术含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将面临被时代淘汰的挑战。学术强校的意义,也在于它契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记:有人将“学术强校”理解为“科研强校”,您怎么看?

王院:这也是我一直想向大家厘清的一个问题,在中大新华,“学术强校”并不等同于“科研强校”;在学术界,“学术”也不等同于“科研”。学术Academia源于古代雅典的“Akademeia”,当时,柏拉图汇聚众多追随者于此交流学术,碰撞思想,成为了学习中心。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建立了“旧学院”、“中世纪学院”,衍生了“新学院”。在现代,学术常以学科和领域来划分,定位更高,更为全面,更契合高等教育的学科发展特点。如果我们将学术强校等同于科研强校,是将学术相对狭隘化了。

今年,我们提出学术强校,立足“六大人才计划”,通过提升教学、科研、教辅“三支队伍”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成果含金量,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汇聚一批批有学识、有思想、有理想的学者、师者、学子,帮助他们完成“积累知识、掌握知识、追溯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最终回馈至教育本源——人的心智成长、潜能激发、人格修养与全面发展。最终落实到以真正的学术含量来增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科发展硬实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初衷上来。

记:今年提出启动实施“六大人才计划”是为强调哪些方面?

王院:李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这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那么,我们将这段话实施到中大新华的教育事业上,就是——“人才队伍建设、学术强校正是新华发展的关键”,进而实现中大新华的浴火再生、长远发展。

归根结底,学术的关,就是人才的关。所以,我们今年提出并启动实施“六大人才计划”,来实现“学术强校”。如果我们闯过了“学术”这一关,我们就有望实现第二个十年目标:前五年,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位居全国同类高等学校前列的独立学院;后五年,建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大学。再以真正的学术含量来展望第三个十年目标,建成具有中国岭南特色的知名现代化应用型大学。

记:“六大人才计划”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王院:真学术来源于真人才,强实力来源于强师资。力求通过“六大人才计划”来构建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全面覆盖”的学术强校人才体系,也是推进创新强校工程的一大举措。 其中,各计划的负责部门和具体责任人是计划的执行主体,一个好的顶层设计能够完美实现,有赖于执行主体的有效执行。

相信讲到这里,我们都倍感责任重大……

记:“六大人才计划”有哪些特点或特色呢?

王院:就目前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总的特点在于“以有限投入,做出更大产出”。以“六大人才计划”有效地改善哑铃型师资队伍,向老中青协调的橄榄型发展。同步实现评价教师,不仅看实才学、好教学,更要看真学术、强本领的转变。

双百计划早两年已经提出,经筹备于2015年正式启动实施,旨在“十三•五”期间引进、培养百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百名博士,包含“百名骨干教师计划”与“百名博士计划”,其中“百名骨干教师计划”也包含了“教学名师培育计划”。通过重点选拔、跟踪培养,大力引进、大胆使用,帮助我们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学科、专业的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该计划的实施最早,也是目前六大计划中实施方案最为完善的,可谓众望所归,值得期许。

博士导研计划即“从青年教师选学术的苗子,与优秀博士结成帮扶的对子,一同攻克学术的关子”。青年教师有学术的敏锐性和发展潜力,从长远看,有真学术的中青年教师等于学术强校的活力源。前沿的、新鲜的学术热点,正是中青年教师所敏感的,而中青年博士正处于学术头脑最活跃期;他们有冲劲、有精力、有能力、有潜力,如果帮助我院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与985、211等优秀大学的博士、在读博士生结成对子,共同开展学术研究,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一定能够产出很多优秀成果,这既促进我院中青年教师和这些博士、在读博士生的学术成长,也能促进各自单位的学术发展、培植学术潜力。所以,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我院在国内外聘请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博士生导师资源,在政策范围内,发挥独立学院的灵活性,争取博士生导师的推荐,引导、挖掘、激励一批博士、在读博士生来加入这个计划,共促发展,“盘活”学院现有的教研队伍。

海外导师导研导教计划即“发挥‘开放办校’优势,吸引海外名师、学者合作”。我们开放办学,与美、英、澳、加10余所海外名校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抓住“校校联动、资源共享、项目合作”的契机,聘请了一大批海外知名学者教授为我院的学科带头人、首席教授等。比如:聘请了世界著名经济学家Ron Anderson教授为经贸系金融工程专业首席教授、投资学专业学科带头人,聘请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药学院院长Peter J. Little AM教授为药学系首席教授,充分利用这些知名学者的国际视野、前沿的学术眼光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学院的学科建设和青年教师的科研选向选题、专业教学发展。他们除了利用网络联系进行指导外,也定期到我校讲学讲课,指导教师学术研究、论文发表及教学成长。聘请了我国物理学家罗蔚茵教授之子——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席科学家郑亦斌博士为客座教授,用其丰富的科研经验,加深我院教师对国际公司人才需求的理解,也打开在科学研究应用前沿方面的视野,并接轨到专业人才培养中去。还聘请到加利福尼亚大学Susan Holli Neidlinger博士为我校医学系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每年定期到我院任教,以国际护理学标准指导我校护理教育发展、青年教师成长、满足国际护理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

校外导师导研导教计划,办学伊始,母体学校中山大学一直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一大批优秀的专家教授来我院担任学科带头人、学系主任,奠定了我院学科专业发展、教学质量保障的坚实基础。在这一支优秀导师队伍的基础上,我们又引进了大批985、211等高校的优秀学者专家,打造了一支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深厚、教育理念先进的导师队伍,搭建起一个跨校际、跨地域的学科专业优质资源和优秀师资共享的协同育人平台。目前在“逸仙新华班”所推行的“三导师制”(全程导师、专业导师、特长导师)中,就有一批优秀的校外导师,他们跨校指导我们的“四段式教学法”教改实践,跨地域指导青年教师课程教学及科研选题,还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例如:微信群、Email与我校师生常态互动等。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引进在教育界有影响力、口碑好的校外导师,与我校中青年教师建立起长期稳固的导师导研导教联系,来协同推进相应学科、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发展。

“双师型”导师计划的提出,旨在回归“人才培养目标——‘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及办学目标——建成具有中国岭南特色的知名现代化应用型大学”的本源。我们的关键词是“应用型”,基础就是实践应用能力强的教师,很重要的一支队伍就是“双师双能型”导师。我们要发挥独立学院“民、独、特、活”优势,聘请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领袖和校外的名师、专家,包括学生家长,建设一支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双能型”导师队伍,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我们还要进一步用好这支“双师双能型”导师队伍,以“三早教育”为导向,指导学生早立志规划人生,早理论联系实际,早接触社会。协同打造出一批横向的应用型课题和学生创新创业立项,教会学生学到知识并懂得应用知识。同时,也促使我们向国家力倡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更近一步。

督导倍增计划,建校以来,我们在“质量立校”中的一个重要保障措施就是:始终非常重视建设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这一体系的完善得力于我们聘请的一批德高望重、具有丰富科研、教学经验和教育奉献精神的教学督导,取得了良好的收效。办学十年,我们的教学质量广受好评,离不开这批督导们,当前提出“倍增计划”,是基于在校生规模已近2万和坚保教学质量生命线的现实需要。督导们“督学-督教-督管,导学-导教-导管”,他们奔走在教学一线,深入课堂听课,与师生座谈,及时指出教师们在教学中的不足并给出建议,在青年教师的成长中充分发挥着“传、帮、带”作用。他们参与教学评估,科研立项评审等,对“学-教”管理进行督查、指导,对学院的学科专业发展、科学研究提出建议、指引方向。作为新华师生的良师益友,他们热爱和忠诚着党的教育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甘于奉献。今年,我们提出的“倍增”,不仅是数量上的倍增,更是质量上的倍增,当然也应该是尊重和待遇上的倍增。

记:您来中大新华履职已过去第一个三年,从抓质量立校到抓学术强校,您的感触是?

王院:是的,来中大新华,三年多了!期间,我和大家一起致力于“坚保教学质量生命线,增强学科发展硬实力”的工作。还记得刚来新华的场景……当时,一位老教授告诉我:“看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先看它的考试环节,就知道它培养什么样的人”,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如果考试环节抓不好,社会就不会对我们有信任感!”

所以,我们通过教学评估、严抓考试环节、开天窗接地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改试点创“逸仙新华班”、推广“四段式教学法”、“互联网+教育”建中大新华慕课荟萃平台等举措来“步步为营”地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还记得,我有一次参加学院教师招聘,当问起一位老师“为什么会选择来中大新华任教?”他很自豪地说,“因为我看到她的发展前景,尤其是近几年与日俱增的社会影响力”。还有一次在教师节师生座谈会上,一位2006年入职的老师告诉我,“来新华十年了,今日的中大新华变化真大,在这里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当然,工资也升了!让我真正切切感受到了‘新华获得感’!” ……这些老师的话,我一直记在心上,更是甜在心头,也成为我与同事们坚守教育一线的原动力。

还记得去年暑假,新闻中心发给我一条微信“2015暑假,院长去哪儿?”我看了,认真思考,去了哪里?忙了什么?原来,我们真的很忙……我们的老师、同学们为着学校的发展,马不停蹄,不曾松懈!虽发展十年,但我们依然很年轻,学院的成长有赖诸君努力,期望让中大新华师生有更多获得感!

(文/记者 刘英 方琳霓 图/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