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中国语言文学系(以下简称我系)积极践行我校“三早教育”理念,坚持以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立足我系学生特点以及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办学路径。
■一、全程导师,早立志规划人生
传承并略作更新母体学校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做法,我系对学生实行四年贯通的强化写作训练制度:一年级写八十篇作文,二年级写二十篇应用文和两篇书评,三年级写学年论文,四年级写毕业论文。配合写作训练,同时实行全程导师制。在全程导师制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指导老师是固定的,它有利于学生与老师一进校就建立起稳定、密切地互动关系,老师不但教学生为文,还教学生为人。通过学生作文以及平时交谈流露出来各种思想问题,老师尽早、及时并深入地传道解惑,为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专业学习、人生规划等提供全方位指引。
学生提交的“百篇作文”部分习作
■二、错位发展,早理论联系实际
在办学初期,经历对母体学校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模仿期之后,为适应我校学生的实际,紧扣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系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改革;其核心是错位发展,既重基础理论,也强应用技能,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并从低年级的核心课程便开始全面贯彻。其基本做法:一是某些两系都开设的相同的基础课程,中山大学中文系偏重传授理论,我系偏重于指导实践,或者更重视理论与实践相接合;二是中山大学中文系不开设而很有实操指导意义的一些课程,我系把它作为重要的基础课来开,比如中山大学中文系自2002年起在必修课中砍掉了“写作”相关课程,而我系则把“新闻写作”、“公文与实用文书写作”、“文学评论与写作”三门课程列为必修课,还把“文秘英语写作”列为限定选修课。
为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我系还配合课程积极开展与各类课外实践活动。比如配合“汉语表达运用”课程,开展汉字听写大赛;配合“公文与实用文书写作”课程,要求学生二年级写二十篇应用文;配合“演讲与口才”、“普通话口语”等课程,举行演讲比赛,开展话剧实践,等等。其中,话剧表演已成为新华中文的一张名片,连续多年荣获省级、国家级大学生话剧比赛优秀剧目奖、表演奖。
我系原创话剧《我要上天的那一晚》获北京金刺猬大戏节“优秀剧目奖”
■三、立足家乡,早参加社会实践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系找到了一条彰显特色的办学路径:利用学生大部分来自广东各地的地缘优势,以及作为中山大学中文系非遗国家研究基地的一个工作站的学缘优势,组织学生调查、整理、研究广东文化。通过一年级寒假“我可爱的家乡”的写作,以及大一、大二两个暑假“广东之‘名’”的写作,让学生走向岭南田野,增加社会历练,实现实践育人。
“他们熟悉自己的家乡,对故土风物怀有浓浓的、难以割舍的感情……他们真正做到了‘走基层、接地气’,耐心地采访,细致地梳理,详备地收集资料,写得密密麻麻的手记,所有这一切,都显示着新华中文系学生的执着与功力。”(《广东物华录》第二辑董上德《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全面提升了综合素质,包括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培养关心社会、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文精神,祛除所沾染的浮躁气息,等等。
立足家乡,早参加社会实践,还为我系的大学生应用性科学研究走出了一条新路,我系利用学生前期的调研成果,结集由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广东物华录》(已出三辑)。学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岭南民俗、非遗以及其它岭南文化为选题的逐年增多。此外,我系师生合作的科研小组先后承担或参与省、市级研究课题5项,产生学生独立发表或参与发表的学术成果8篇,其中3篇被《粤海风》、《文化遗产》等有影响力的杂志刊发。我系学生负责的“广东木偶戏的民俗文化特征研究”项目成功申获2016年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
我系学生发表作品的文集和部分期刊
通过“三早教育”,我系的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个本来不热门的专业,我系办成了热门。这些年来,我系学生人数不断增多(2005级学生为96人,2017级增加到301人)。这两年,第一志愿报考我系的学生超出计划招生数一倍有多,第一志愿报考率在学校名列前茅,在省内高校中文系也名列前茅。
此外,我系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近年来也不断提升:近三年,我系考上研究生和公务员的比率位居学校前列;一些学生毕业不久,即成为受欢迎的电视台主持人、知名影视演员、知名话剧活动家、知名报业人员、知名作词人,等等。
中国语言文学系 供稿
审校/杨帮琰
责编/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