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2月5日和6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和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先后在广州召开,分别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教育战线如何谋划高质量发展大计,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记者采访有关高校,看看新一年的发展底气。

广州新华学院校长王庭槐表示,2024年,学校紧紧围绕转设过渡期检查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硕士点建设三大重点凝聚发力,持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四新”建设,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撑力,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
作为广东省内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广州新华学院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省区域发展战略需求,持续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布局,打造出了一批符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的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其中,生物医学工程、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学为广东省内同类院校中独有专业;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药学入选省级特色专业;护理学、行政管理等入选省级重点专业;公共管理学科入选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医学技术学科入选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
“应用型高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锚定社会需求办专业,坚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王庭槐表示,“近年来学校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新增了互联网金融、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一批与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产教深度融合是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州新华学院创新“三融”(融入产业、融入行业、融入企业)、“三化”(实践平台化、课程模块化、评价多元化)、“五结合”(产业与教育、教学与生产、能力培养与岗位标准、高校师资与企业师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业学院建设理念,携手优质企业共同开展“金基地”建设,至今已建设汉朝中药科技创新、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口腔健康护理等7所产业学院。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开展项目化教学,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推动实现学校与产业、企业之间的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共享。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对接产业、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我们通过‘三早’教育理念鼓励学生早立志规划人生、早理论联系实际、早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出一批批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王庭槐提到,“逸仙新华班”作为学校教改先锋,创新性地创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1234”培养模式:“不唯分数、不拘一格”的选拔和“1人1课表”的个性化培养;前两年单独组班、后两年分专业培养的“2+2”培养模式;全程导师、专业导师、特长导师联合培养的“三导师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激越四段式”教学法。这一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促进个性化发展、激发潜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王庭槐表示,面对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广州新华学院将结合学校实际,以智能化教学改革为抓手,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加强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等措施,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着力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王庭槐透露,2025年是学校迎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决胜之年,也是庆祝学校办学二十载的荣耀之年。广州新华学院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打好学校“十四五”规划收官战,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以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报道时间:2025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