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展在广州新华学院霖霖书院开展

非遗进校园,文化共传承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12-04 [来源]: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将美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推动“非遗”艺术品走进校园,近日,广州新华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联合广东东宝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广东南岸至尚美术馆等单位,在学校霖霖书院举办了主题为“巧夺天工 融通四海”的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展。展览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将开放至2024年1月15日。

展览设有“自然造物——陶瓷”“丝丝入扣——广绣”“流金溢彩——佛山剪纸”“年年万象——佛山木版年画”四个篇章,陶瓷、广绣、剪纸、年画等非遗艺术品走进学校,引领观展者步入非遗世界,近距离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拓宽新华师生的审美视野,增强美学修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手艺人凭借他们巧夺天工的技艺,结合当代人的审美创作出融传统技艺与当代表现为一体的精彩作品。这些无形的文化依托于有形的艺术作品,深深植根于民间,承载着艺术家对美的感悟,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刘婉莉(霖霖)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悉心指导、全程推进展览工作。她表示,“非遗”美学是一种深厚的艺术底蕴,展出的艺术作品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作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品格的代表。此次艺术展旨在以艺术为桥梁,引导学生体悟了“非遗”之美,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的瓷器来自广东东宝集团有限公司,以艺术和美育赋能学校发展。

大道至简,于素朴中赋予瓷器灵性。展台上纯色的瓷瓶引得众人静观其致,质高形美,叩之声脆。艺术家将陶瓷这一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形式,以现代的形式,将那份质朴呈现在世人眼前。

“在学校展出的非遗艺术品,拉近了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陶瓷系列的作品在纹理、质地、颜色的选择运用上,都让人感受到了沉淀其中古老的文化内涵。”202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郭佳欣同学在欣赏陶瓷展品时如此说道。她被《静观》系列的陶瓷作品深深吸引。传统和现代的碰撞,让她认识到传统非遗文化不该束之高阁,而是应该和现代生活理念相融合,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微信图片_20231201121813

微信图片_20231201121932

微信图片_20231201121912

部分展出作品

展览还设有盖章绘制年画的环节,在参与和互动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升学生文化艺术修养。

新华学子在现场观展

广绣历史悠久,工艺自成一家。它针法多变,针脚均匀,以其精湛的技巧、丰富的色彩和对光影的巧妙运用来表现物象的肌理。瓜果李枣,虫豸走兽,锦绣山河,于布帛上绘尽世间锦绣。

王新元的广绣作品《水乡》

王新元的广绣作品《水乡》以江南水乡作主体,小桥、流水、人家、小船在江南独有的烟雨下显得栩栩如生。不同于传统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创新融合油面和写实的绘画风格。凸显出江南特有的淡雅宁静、古朴韵味。整体画面呈现出今人神往的意境。作品以1丝3丝桑蚕丝及真丝绸缎为主要刺绣材料、绣制历时15个月,约有500多种颜色。

2023级审计学吴晨峰同学在欣赏到王新元先生的作品《莺歌荔韵》时,最直观的感受是其色彩的碰撞,以及所绣图案的栩栩如生。“黄莺活灵活现地立于枝头,针线织出的荔枝让人望而生津,仿佛置身于蝉鸣荔熟时节。一针一线当中满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从中我感受到岭南刺绣艺术在如今勃勃的生命力”。他表示,艺术展中的四时风物、百物争鸣,每一幅都诠释了古人出色的审美,将来他也会注重相关知识的学习,主动传承发扬“非遗”之美。

新华学子在现场观展

佛山的剪纸、年画则多以实物、神话为主题。铜凿剪纸凿而不穿,凸而不破;木版年画色彩鲜明,构图独特,二者在千锤万凿下,熠熠生辉。于平凡事物的构图中寄托美好祝愿,于民俗形象的选题中展现当地的文化意蕴。

“非遗要走进日常,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许钦松如是说。文化的传承与新时代教育相辅相成,观赏兼具传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于高雅艺术中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方实现其传承和发展的价值。

学校将继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展览,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推动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工作,为大湾区建设提供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贡献智慧与力量。

校记者站供稿

文/俞奕霏

实习记者:黄嘉敏

图/张丹

实习记者:李思洋

采访/俞奕霏

审校/刘婉莉(霖霖)

编辑|何宛桢

责编|刘赟

审核|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