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我国启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编纂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01-07 [来源]: [浏览次数]:


    近日获悉,《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现代医学第一次编委会(以下简称编委会)于11月25日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标志着第三版现代医学卷的编纂工作正式启动,第三版编纂工作由国务院立项、中宣部牵头组织。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北大医学部主任韩启德院士担任现代医学卷主编;北大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教授,北大医学部童坦君院士、王陇德院士,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桑国卫院士共同担任副主编。
   
    应
韩启德院士提名邀请,我院院长、中山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生理学教授王庭槐出席编委会,并担任基础医学部分人体生理学分支负责人,与中国现代医学领域中有突出成就,代表我国现代医学领域最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现代医学卷。

 

邀请最合适的专家担任编委和分支负责人

    韩启德院士主持召开《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现代医学第一次编委会,邀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现代医学编委会成员及专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代表出席,共同研讨编纂工作。韩启德院士向与会专家介绍了现代医学目前的工作进展。据介绍,《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现代医学已于今年9月28日和10月23日召开了两次预备会议,会议就第三版现代医学的分支学科的划分进行讨论。在一、二版现代医学的分支设置基础上,参考了教育部学科和教科书的分类方法,最后将第三版现代医学划分为五大部分、42个分支,并邀请最合适的专家担任编委和每个分支的负责人。

 

形成学术水平高、风气正、工作实的专家队伍

    韩启德院士代表编委会致辞,对各位编委会专家致以衷心的感谢。他指出,《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体现我国当代科学文化水平、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大基础文化工程。编纂好《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关键是组建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优良学风的编委会队伍。秉承胡乔木先生“选择最合适的人写最合适的条目”的宗旨,经过多方调研和反复推敲,最终确定了第三版现代医学的编委会名单。选择的标准不仅是学术造诣高,治学严谨,在相关领域享有声誉,而且要求知识面较广,做事一贯认真负责。他提出,希望编委会专家能够尽心尽力,通力合作,高质量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现代医学的编纂工作;同时希望通过此次契机,能在浮躁的学术环境下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风气正、工作实的医学专家队伍,推动国内学风改善。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力支持编纂出版工作

    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标志性、创新性工程。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国的百科全书事业。为支持、推动《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于1978年11月18日专门成立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与支持下,《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12卷)、《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20卷)、《中国百科大辞典》(10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等一系列鸿篇巨制业已完成。如今,《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作为国务院持续支持的国家级大型出版项目,已由国务院正式立项,各部委发函全力支持,由国家财政给予支持。

 

切实保证编纂质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现代医学,是新形势下反映我国当代医学知识水平的重大基础性出版工程;亦是规范标准知识、维护文化安全、革新传播方式的创新性工程;更是一番智者贤达齐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韩启德院士指出,为了保证这一国家重大基础文化工程的顺利开展,切实保证编纂质量,编委会集中了全国现代医学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参与编纂出版工作。他强调,三版条目需要在符合收条原则上进行扩充,保持百科全书权威性、科学性和确定性的特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龚莉社长指出,第三版要在第一、二版的基础上“守正出新”,成为数字化时代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国家大型公共知识服务平台,彰显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三版内容中心胡春玲副主任则提出,百科全书是帮助读者了解学科知识体系的工具书,条目表应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地反映本学科的发展全貌。条目表内容上不应有重要的知识点遗漏,上、下位条目之间存在层次性、逻辑性关系,并且,收录的条目应具备知识含量、学术价值。

 

图1韩启德院士(右)同王庭槐教授(左)在编委会上合影

图2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现代医学第一次编委会现场

图3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现代医学第一次编委会合影

 

(宣传与新闻中心供稿)
文字整理|刘  英
编辑|徐少伟
责编|李  波

注:图3来源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现代医学第一次编委会会议资料


王庭槐教授简介

    王庭槐(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院长),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精品课程“生理学”和“实验生理科学”课程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实验生理科学”负责人。
    
    现任中山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中山大学医学情报所所长、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副理事长、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广东省生理学会理事长、澳门生理学会理事长、澳门科学技术奖奖励评审委员会成员。担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理学》(八年制)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理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医学电子书包《生理学》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高校医学教学研究》主编、《生理学通报》主编、《医学信息荟萃》主编,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津贴。

    一直从事生理学教学科研一线工作30多年,因建立实验生理科学新型教学模式和首倡“三早教育”模式,四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六次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主要研究领域为甾体性激素的心血管效应和生物反馈的生理机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级基金十多项,发表研究论文180多篇,共获国家教育部等部省级科研奖励6项。其成果揭示了雌激素抑制心血管损伤反应的作用及其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并为非药物治疗高血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