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中山大学医学教务处支部书记、副处长周慧明,护理学院院长谢文教授、副院长张美芬教授一行15人莅临我院广州校区调研交流,我院院长王庭槐教授、党委书记刘美南研究员、院长助理江沛副主任医师等学院领导热忱接待来自母体学校的领导、老师们,生物医学工程系、医学系、康复医学系主任陈仲本教授、王秀岚教授、黄东锋教授,听力与言语科学系专业副主任杨海弟博士以及办公室主任丁艮平、教务部部长尹小川等系部负责人参加了医学学科建设的座谈交流。
中山大学医学教务处副处长周慧明、护理学院院长谢文一行与我院领导合影留念
会上,王庭槐院长对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并表示此次与母体学校护理学院开展学习交流,旨在希望母体学校领导、老师们能对我院医学学科建设提出指导性建议,推动我院医学学科更好更快发展。
王庭槐院长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
促进两校交流与发展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会上,周慧明书记、副处长认为此次支部活动“接地气”,充满正能量,近年来,新华学院迅速发展,开设了新华讲坛,以及先进的办学理念令很多中大人所羡慕,特别还邀请到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柳建伟,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天津作协原主席蒋子龙等9位著名作家齐聚新华讲堂,为文学爱好者指点迷津,实属难能可贵;与澳大利亚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药学系签订了药学硕士直通车项目,即将开办“2014国际护理教育现状及前景展望论坛”,医学学科建设有特色,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同时,扎实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重要成效。
中山大学医学教务处周慧明书记、副处长讲话
随后,刘书记简要介绍了我院的办学历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自2005年创院,2012年启用东莞校区以来,在“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下,学院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学院党委近期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整个活动进展有序,取得了较好成效,省委教育工委第二指导组全程参与并给予了充分肯定。活动开展中,“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体现了三大特色:一是通过设置党员示范岗、党员宿舍挂牌等,倡导全体党员“亮身份、明职责、作表率”,增强党员为学校、为师生服务的意识;二是“开天窗、接地气”,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三是实施创新强校工程,重点培养高素质、有特色的人才,提升我院教育发展水平。

刘美南书记对学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进行总结
江沛院长助理作交流发言
强化护理教学管理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谢文院长介绍了护理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分享了师资队伍、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经验,并对强化教学管理的做法和实习生技能大赛做了重要讲解。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坚持新开课教师预讲制度、举办护理专业临床带教老师培训学习班等都是护理学院强化教学的管理办法。张副院长表示,新华学院与中山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作为独立学院,开设医学专业足以证明学院拥有深厚的教学根基和人才支柱。她强调,护理等医学学科的发展,必须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能力的培养。
护理学院谢文院长、张美芬副院长对我院护理专业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对我院教育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给予肯定。图为护理学院谢院长、张副院长讲话并分享了护理学院的基本情况。
丁主任对我院的办学定位与理念、专业设置、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方面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她表示,学院重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举办五个系列“新华讲坛”,加强了学院与国际、企业、家长、毕业学子等社会各方的紧密联系;毕业生符合社会人才需求,就业率高,用人单位满意度、社会认同度高,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她分析了学院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办特色专业,比如我院是国内第二所、省内第一家成立听力与言语科学系的高校。医学系王秀岚主任随即也与专家们分享了我院医学系在学生管理与科研等方面的相关情况,以便听取护理专家们的意见与指导。
学院办公室丁艮平主任、医学系王秀岚主任分别介绍我院基本概况和医学系护理专业情况
在交流中,与会人员纷纷发表感言。母体学校的长期支持和专家领导们的莅临指导、传经送宝,让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新增设的“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和“康复治疗学”依托母体学校医学学科的雄厚师资和先进设施支持开展教学。
王院长发表总结讲话,医学学科的建设需要立足眼前中心工作,也要放眼国际,不能单打独干,更需要整合多方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此次医学学科发展交流,两院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汲取经验,为学院在医学学科建设发展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期盼拥有更多与母体学校学习交流的机会。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结束后,周副处长一行前往护理实验室进行参观交流。王院长简要地介绍了我院医学实验设施,现场交流气氛热烈。来宾们认真观摩实验室,盛赞学院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王院长表示,希望日后能多借鉴母体学校护理学院的教学经验,为学院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周慧明副处长、谢文院长、张美芬副院长一行参观护理实验室
本次交流,双方借此契机分享了发展经验,思想碰撞,寻找医学学科发展的突破口,达到了预期目的,不仅加强了学院与母体学校之间的联系,更为日后学院在医学学科建设发展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学院也致力于打造符合社会合格医学人才的目标而奋斗,让众多医学学子投身到未来医学建设中,服务社会,服务民众。
(宣传与新闻中心供稿 文/曾丽丽、赖玉娜 图/岑家发)